文/马家骏
斯蒂芬·茨威格(188l—1942)是著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和传记作家。
茨威格于1881年12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他自幼喜爱文学,十余岁就开始在里尔克等人的新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下写作诗歌。1900年茨威格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学习,而诗歌创作不辍。此时,他出版了诗集《银弦集》(1901),以象征手法写出朦胧的印象与心情。1904年,茨威格以论述泰纳的论文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此后他任《新自由报》的编辑,去过西欧、北非、印度和美国等地游历。这些年他结识了罗丹、维尔哈伦、罗曼·罗兰并从事将后二人以及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翻译为德文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出版了诗集《往日的花环》(1906)、悲剧《泰尔西特斯》(1907)、小说集《初次的经历》(1911)和剧本《多变的喜剧演员》(1913)等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茨威格也被征入伍,1915年他服兵役,在维也纳军事资料馆工作,不久,他流亡瑞士,同罗曼·罗兰一起从事和平运动,参加了巴比塞的“光明社”,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l7)。1919年之后,茨威格长期隐居在德国的萨尔斯堡,从事创作活动。20年代是茨威格多产的时期,他除写有悲剧《伏勒波尼》(1927)之外,主要写了传记作品和中短篇小说。茨威格写的传记很著名,其中有为伟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三位大师》(1920),描述他敬仰的同代作家的《罗曼·罗兰》(1921),评述他德意志同胞中的杰出人物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同精灵作斗争》(1925),由卡萨诺瓦传、司汤达传、托尔斯泰传构成的《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在这些传记中,茨威格用文学的形象思维,细致刻画了这些伟大的作家们的为人、品性与气质,写得栩栩如生。对他们的著名作品的产生、意义、成就作了明确的评价。这些传记综合了文学评论与形象描写两方面的特色。茨威格的传记,还有出国前出版的《精神疗法》(1931)。这本书写奥地利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医生、“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以及精神病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一生活动。20年代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集有《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的命运的转折点》(1927)等等。他的小说深沉隽永,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1928年,茨威格应邀访问了苏联,同刚回国的高尔基相识,高尔基多次称赞过茨威格的小说技巧和小说中反映的作家的沉厚而忧郁的心情。他与高尔基的相互的通信①,是研究双方思想与艺术的重要文献。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逃亡到英国,随即加入了英国国籍。30年代他的传记则写文艺复兴时期荷兰、英国、法国的历史人物,著名的有《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1935)、《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卡斯特罗反对加尔文》(1936)等。茨威格很少写长篇小说,1938年却出版了《焦躁的心》。这部长篇小说写一个瘫痪的少女的恋爱,她失恋后走上了自*的道路。作者仔细分析和描写了她不断变化着的内心隐秘状态,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下残疾青年的苦闷与绝望,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避居英国时期,他还出版有散文集《不期而遇》(1937)。
1940年,法西斯攻进西欧,英伦三岛也难逃炮击与轰炸。为避战火,他与妻子在1941年逃到了巴西。在这里他写下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
1942年2月22日,60岁的茨威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保利斯写下了《绝命书》说“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业已自趋毁灭,……我的精力已经在长年无家可归的漂泊中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最好还是及时地以正当态度结束这个生命,了结我这个从来以精神工作为最纯净的快乐,以个人自由为世上最珍贵财宝的生命。”次日,茨威格和他妻子一起自*。死后出版的遗作有晚年写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奥和欧洲的生活;以及写了十余年未完成的《巴尔扎克》(1946)。
茨威格的创作中最有成就和脍灸人口的是他的中短篇小说。其最惹人注目的特点是它们所作的深刻的心理分析,这显示出了作家是一个洞察人物心灵微妙变化及其深邃奥秘并能加以娓娓动听地细腻表现的圣手。在《家庭女教师》中,小说通过一对小女孩的角度描写富家子弟诱骗和抛弃弱女子的故事。在《灼人的秘密》中通过12岁的小男孩跟踪他母亲与一男爵偷情的勾当,描写初解人事的孩子的心情。这些小说细腻刻画了儿童的心理状态,写得维妙维肖。小说《恐惧》写一个与情人幽会的女人被陌生女人一再敲诈,为了不让丈夫知晓,生活在恐惧之中。后来向丈夫坦白私情,得知原是丈夫雇用女演员来折磨她。小说把这位妻子由恐惧到濒临精神崩溃、再到下决心向丈夫坦白的心理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茨威格的小说在写心理活动时,较多描写了性冲动与秘密热情。茨威格很信奉弗洛伊德的学说。他在涉及爱情和男女关系的小说中,着意描写人物的性心理。一个处于荒僻印尼农村的欧洲医生面对来堕胎的高傲白种美妇人,想象到他的受胎和自己同她结合(《热带癫狂症患者》);一位无所事事的男爵在赛马场面对女人肉感身材而想入非非(《奇妙之夜》)……诸如此类超出时代、没有具体背景的不自制的心理冲动,显出作者在社会运动宏观世界上的唯心主义和心理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
茨威格小说写性心理并非全无社会意义。作者对邪恶社会里的真挚爱情方面的表现是十分同情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译《巫山云》)写女主人公对忽视她的情人的心境:13岁时情窦初开,心开始被狂迷,到18岁怀着喜悦与恐惧委身于人而生了私生子后堕落为妓女,仍不忘怀这位作家。高尔基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位艺术家,能用这么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并特别称赞这篇小说的“精湛感人”。小说并没有单纯描写爱情心理,而是批判了那位作家玩弄女性、不负责任的资产阶级生活态度。《一个女人一生的24小时》写女主人公发痴地端详一个青年的手与脸,后来竟不由自主地同这个陌生人在小旅馆过夜。这里不在写迷醉的爱意,而在批判不可救药的赌徒的堕落和资本主义赌城对青年的腐蚀与扼*。
茨威格心理小说的抒情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更表现在许多反对战争与反对法西斯的小说中。这类小说没有爱情描写,但从人道主义出发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命运与内心世界,表现作者同情与愤慨的心情。《日内瓦湖畔的插曲》里自*的俄国人是被驱赶到法国前线的,他逃出来,游过日内瓦湖,但祖国遥不可及,终于丧身异邦。《旧书商门德尔》一位咖啡店的常客有超人的记忆力,是一架活图书馆,给研究者以巨大帮助。他只关心旧书买卖,并不招惹谁,然而却被宪兵捉去,认为是敌国间谍,关进集中营。后来,尽管被释放,却已成了废人。茨威格控诉战争带给普通人的灾难,《看不见的珍藏》则写战后人民的不幸。战争引起通货膨胀,老收藏家的妻女为了生计瞒着卖掉珍贵的图画;瞎眼的老人却抚摸着空画册,向人称赞这些世界精美的珍品。于其中显示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痛楚。《象棋的故事》揭露希特勒法西所对人性的扼*,运用了旁衬的写法。它写战胜世界象棋冠军的B博士,原是被法西斯囚于单室以折磨其意志的无辜者。B博士却从象棋书中获得坚持斗争的力量,也在自我对奕过程中达到精神分裂。高深棋艺与法西斯折磨相联,显示出茨威格小说构思的奇巧。
茨威格小说在艺术上的精美,得力于构用巧妙,富于传奇性,善于制造悬念。常用第一人称表白亲身经历与下意识心理活动,使小说形象高度立体化与透明化。个别篇章与段落分析心理过于繁冗、情欲描写臃肿则是其不足。
[注]
① 见高尔基、茨威格、罗曼·罗兰《三人书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以下引用高、茨言论均见此书,不另作注。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