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皆宜
“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据说,蒲松龄的《聊斋》,便是用茶换来的。
他早年参加科举失败,灰心丧气,只好回老家生活。
蒲松龄在山东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一个茶摊。
别人的茶摊是要收钱,而蒲松龄只收故事,他立下规矩:“说出一个故事,喝茶就免费。”
南来北往的行人,都来到他的茶摊,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
一缸粗茶,几只粗瓷大碗,清凉粗茶下肚,便能消解一天的疲惫。
蒲松龄一生节俭,食不果腹,但却博览群书,深知民间疾苦,从一桩桩悲喜故事中,写出了风格迥异的《聊斋志异》。
后人如此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浓时,悲喜无常;淡时,清风拂面。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接受了坎坷,看淡了世道,一切皆是平常。
一辈子太短暂,经不起无谓的折腾,能往宽处行,就莫往窄处挤。
作家林清玄说:
“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
茶宜慢品,一半品浓淡温凉,一半品人间沧桑。
先苦后甜
人的一生从少年到暮年,走过冷暖,尝过苦甜。
喜剧演员卓别林,并非一开始就那么“幽默”。
童年,父母离婚,整日争吵,卓别林因此精神衰弱,13岁就辍学打工。
在马戏团里打杂,去理发店做小工,卖报纸,当花童,这一段艰难的时光,卓别林咬着牙渡过。
为了登上舞台,他鼓足勇气,前往戏院应聘,竟获得参演机会。
17岁的卓别林,就开始担任主角,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创新颖的表演方式。
他说:
“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一杯好茶,先得其苦,再得其甜,人生也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耐住寂寞,熬过黑暗,忍过痛苦,方能成大器。
《菜根谭》里说:“伏久者,飞必高。”
人在低谷,沉心静气,便有东山再起之时。
所有的苦,都是为了酝酿日后的甜。
很喜欢三毛的一段话:
“世间的人和事,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样子,然后静静地去等待就好了。”
悲喜自渡,是智慧;
浓淡皆宜,是沉淀;
先苦后甜,是修行;
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粗茶足以淡泊,淡饭足以饱肚。心若简单,余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