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过后,关于语文作文的话题,总是热度最高。
究竟什么样的高考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8月初,《人物》在北京见到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漆永祥今年58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他说起话来风趣,留作业喜欢出一些智趣兼具的题目,在学校,学生们喜欢叫他「漆爷」,他自己称「七爷」。他从1993年开始参与北京市高考的语文阅卷,至今已有30年。从上百万份高考试卷中,他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无法自由表达的困境,也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偏差与缺失。
他曾深入高中,和各地的老师、学生交谈,也曾亲自制作一份有一百个问题的问卷,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探究,为什么孩子们的高考作文写成了这样?他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也曾做过尝试,通过高考阅卷对作文要求的变化,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做出真实的表达,改变带来了一些希望,但现实依然沉重。
在30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中,他究竟看到了怎样的现实,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重新爱上语文?以下是漆永祥的讲述——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高考体」
我参加高考阅卷挺早,我本科读的历史系,1987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就在甘肃参加高考历史卷的阅卷,1993年到北大中文系,才开始参与北京的高考语文阅卷。2008年北大中文系换届,我是北大管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当时谁负责本科的教学,谁就负责阅卷这一摊,就成我的工作了,必须年年干。
我当时就从阅卷中发现,语文作文的问题太严重了。当年《中国青年报》采访我,我就说现在的作文在古今中外的文体里头,归不到任何一类,它太厉害了,我们只能叫它「高考体」。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一个铁路工人老计,一个人在大山深处维持这么一段路线,还是个真人真事,每天火车经过的时候向他鸣笛,他向火车敬礼,这么一个比较煽情的小故事。
当时命题者考虑到真人真事,孩子们有话写,结果我们实在找不出一篇好作文来。他们写的无非就是老计怎么兢兢业业,怎么坚守职责,怎么感天动地,很夸张的那一套东西。
甚至有很多孩子写老计负责20公里的这个区间,来回走比较枯燥比较寂寞,不知道20公里有多远,说他来回要走一天。我们现在的孩子不走路,对公里没概念的,他觉得20公里是从北京走到广州去了。
所以那年就没有一篇满分作文。
这让我们很心痛,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都觉得问题很大。也就是那一年,我说到中学去看看。
按理说把阅卷这件事凑合做完也就完事了,我是个大学老师,没必要掺合中学的事儿,但总觉得,说好听一点是有这种责任的,说难听一点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就想知道问题在哪里,为什么孩子都写成这样?
北大每个周五下午全校都没课,我就去北京的中学调研,有城里的,有郊县的,有所谓好学校,也有一般的学校。有时候带两个年轻的老师,有时候我一个人,去跟中学的教研员和老师座谈,还有高三的学生。我来给你讲,我们希望你写出什么样的作文,就是我们认为的好作文。
我就告诉他们,你能不能写自己、写生活、写现实,我反复强调的说真话、说实话,我希望写这样的东西。我甚至问了高三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不喜欢自己写的「高考体」作文?你愿不愿意看第二遍自己写的作文?学生们听后都是苦笑或者乐得摇头笑笑,然后说高考作文都是按老师的要求编写的,是一种怪异生厌的文体,他们一点也不喜欢,自己也羞于看第二遍。我说你们都不愿意再看一遍,而我们每年要连续十天看数万篇这样的作文。
实际上老师们也不愿意这么教,孩子们也不愿意这样写,但因为高考作文和阅卷被妖魔化,所以考生宁愿违心地写与自己毫不相*话,也不愿意流露真情。
图源剧集《少年派》
一点亮光
关于语文学习,高考就像一个杠杆,既然让我们撬,我就撬一下,把孩子们往好的路上引导。
比如套路化的问题,这也是全国性的。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四大名人、中国两个外国两个,李白杜甫、莎士比亚拿破仑。反正见得最多就鲁迅和莎士比亚这两个老头。
去中学的时候,我就表达了这一点。被我「吓唬」了一圈之后,到了第二年,李白杜甫几乎绝迹。我们突然觉得很寂寞,就真的没有了。
高考作文体现出的问题,当然也有阅卷的问题。
其实大家对阅卷理解有误差,觉得阅卷就是草菅人命,根本都不看,屏幕哗一出来就打分。我就给他们解释,也要给他们吃个定心丸,阅卷老师还是在认真工作的,是在看你作文的,不可能不看。
北京我们阅卷做得比较细,每年高考阅卷期间,2013年高考完,我们前三天就刷卷子,看今年的作文题目孩子们怎么答的,答得好的是怎么样的。我们需要找样卷,在找样卷的过程中贯彻我们的理念。写得比较实的,有感情的,我很少说有思想的,写得比较实在,比较人性化的,就拿来作为标杆作为范本,到时候会起到一点示范作用。
图源电影《全城高考》
通过这样的形式,至少让中学生知道,我们还是在认真做事的。我经常说现在有个误解,中学老师和同学就觉得你们就喜欢这样的作文。我说实际上我们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不是喜欢。
比如说吃的,按理来说你们给我们的菜什么都有,有牛肉羊肉猪肉烤串,有海参燕窝,我们在选着吃,但实际上你们送来的全是土豆,炸土豆煮土豆,还说我们喜欢土豆,因为我看不到其他的,只能在土豆里翻来覆去地挑,挑得倒了胃。
后来,从2014年开始,北京语文高考试卷就变化很大。大作文分成两个,一个记叙一个议论,掰开了。满分60分拨了10分,出了一个微写作。微写作又分为三个题目,大致来说一个议论,一个抒情,一个叙事。
当时第一年考的时候我反对。我说微写作这个东西只有10分还要双评。双评老师们又怕超过阈值,不敢打太低,不敢打太高,就往中间打,六分七分就这么打,保险。我说这样的话,就没有区分度。另外我也摸不准,一个10分的题,200字,学生们会写成什么样呢?
结果头一年考下来,让我们感到很高兴。因为他敢写了,反正就10分。
后来我就分析孩子的心理,北京的孩子压力没有那么大,尤其理科生,只要是好学生上个好学校问题不大。估计这些小孩一想,不就10分吗,最低你也得给我6分,4分大不了我不要了。大家反而写得很好。
头一年考的题我还记得很清楚,一个题叫做请你谈谈高中学习语文的体会,一个是写一段话纪念自己的18岁,这明显是抒情,还有一个是每年到了高考,家长会送考,结果堵车,让你写写你认为家长该不该送考。
我们给了不少的满分。孩子们放开了,豁出来了,反而写出了他的真实的感受。比如有人写对语文的体会,写成三字经的,就讲学习语文要注意字词,注意练习,注重课本,要有生活,他们方方面面都写到了,我们就给他了满分。
但是也有的孩子文字特别好,他说语文就像一首歌,语文就是山泉,语文就是淙淙的流水,语文滋润着我的心田。反正说了这么一堆话,我热爱语文。我们当时就讨论,有的老师给满分。但我说3分。有一个老师就跟我争,她说漆老师如果是你儿子你给几分,我说是我儿子给他两分。
她说为什么?文字写得这么漂亮,语句这么流畅。我说我们让他谈语文学习的体会,他说了一堆,你把语文换成数学,换成美术,换成体育,你再读一遍试试。结果这位老师读下来明白了,这孩子只写了几句漂亮话,实际等于什么都没说。这就是典型的高考体,套这些东西,类似这种的我们就给他很低的分数。
写自己的18岁,有一个孩子写得有点蒙太奇的感觉,他说我每天在放学路上来回走,张大爷家的狗老得不成样子了,邻居家的小姑娘上初中了,长得没有过去好看了,什么棺材铺开张,开了关了开了关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我发现我也18岁了。
这篇作文引起了一些争论,我说这是写作的高手啊。他没有直接说我怎么长到的18岁,就是几个蒙太奇镜头,折射出我也长大了。
总之,那段时间我老说,微写作让我们看到了一点渺茫的希望,尽管很悲观,但是能看到一点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