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经典原文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冉子: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求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秉:古代量器,十六斛(hú)为一秉。一斛为十斗。一秉即一百六十斗。
7.周:(一作赒)周济、救济。
8.继:增添、增加,续其有余。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有的人。”
(一)公西赤使齐经典故事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
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
“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
“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
冉有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
冉有心想:子华这一走,少说也是三年五载,老师给的粮食有些太少了。
于是,冉有便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的母亲多达八百斗小米。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评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这是一个美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那些粮食是用来给穷苦百姓以备不时之需的,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等公西赤领了俸禄寄回家中,他老母吃剩下的粮食,在他眼中将会变得一文不值。而如果我们用这些粮食来救济穷人,那将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呢?”
冉有听罢老师教诲,再次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有的只是同门师弟,而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全天下的百姓啊!
(二)宋太宗雪中送炭
北宋太宗年间,这一年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气格外的冷,东京城是滴水成冰,家家屋檐垂下的冰挂足有一尺多长,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着龙袍,烤着炭火,窗外北风呼啸。
太宗心中不禁感慨道:“自己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喝着美酒,但还是感到阵阵寒意,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别说炭火了,很多人恐怕都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知会冻成什么样儿。我必须想点儿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想到这里,他召集群臣,说道:“现在外边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们要马上给这些贫苦百姓送去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燃眉之急。”
皇帝的旨意,百官不敢怠慢,马上带领手下,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衣服、钱财、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地送到老百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