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始见于战国晚期,当时主要有两种形体。一种是金文,左旁是“单”,甲骨文的“单”本来是一种长柄的狩猎工具,后演变成*敌的武器;右旁是“戈”,本义是一种用于勾割的兵器,二者结合起来,便成了图1的金文,意指拿着“单”“戈”等武器或狩猎武器去搏斗。
另一种是图4的金文,左边部分是“嘼”,“嘼”就是兽;右边部分是“戈”,表示持戈和野兽(或野兽般的人)拼斗,从这个意思看,“战”的本义也是战斗,也是会意字。
战,本是两军对阵,短兵相接,合兵血刃,你死我活,是十分残酷的场面。
后来,人们把它用到战争以外的事上去。战的结果总要分胜负,故后世凡决胜负、比高低的活动或事件皆可称“战”。如笔战、论战,是文人们的事,可以彼此不见面;舌战,是面对面的辩论。儿童们还有水战、雪战、沙战……则是以水、雪、沙等,为“武器”的游戏。现代社会还屡见各种各样的“战”,诸如蚕茧大战、煤炭大战、石油大战等,实指为蚕茧、煤炭、石油等,而展开的彼此间的明争暗斗,“战”几乎成了竞争的代名词。
2022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其中“战”当选为年度国际字。
争(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手争夺一物,本义即争夺,竞相抢夺。到后来又引申为争辩,将用手争夺变为用嘴争辩。又引申为力求获得或达到。又引申为竞争。
爭的甲骨文看到有的,按爭甲骨文字形是分成三部份,上、下都是手,不同的是上面的手是五指朝下的爪,表示抓的緊緊不放。下面是代表右手的右,用右手使勁的拉扯。中間的一豎代表他們爭奪拉扯的一個東西,也许是古代的耕种工具,也许是土地,也许是名或利……
会意字。图1是甲骨文,其字形像两人用手在争夺一个曲形的东西,两手相争互不相让。西周金文暂未发现“争”的单字,图2的字形取自西周毛公鼎的“静”字。图2也同样是上一只手和下一只手在争夺一件像耕田的犁犋一样的东西。
小篆也是两只手在争夺一条像弯曲的木棍一样的东西。尽管这三种形体所争的东西不一样,但都有两只手在争夺的意思,前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把这个字的本义理解为“相争”,那是没有疑问的。隶书上部的手变为爫,楷书把相争之物变成了一竖钩。现代通行的“争”在唐宋时就已出现,因其笔画较少,书写方便,现代汉字整理时便以“争”为通行字。
好了,今天分享到这,好久没在平台写作了,不知道你们还在不在!
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我们都能幸福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