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作品风格特色,王尔德写书写得好的原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30 21:57:01

浮士德与魔鬼签约

2、唯美主义的矛盾

"艺术家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这两句意思大相径庭的话出现在小说的前言,点出了唯美主义对于"美"的矛盾心理,即能否通过美摆脱对道德的限制

故事中道连•格林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一心追求享乐、追求美的生活,"他那如花的容颜永远不会枯萎。他的生命的脉搏永远不会衰竭。他将同希腊的众神一样强壮、快乐、来去一阵风。"即使这种对美的追求是建立在对他人伤害的基础上,主人公也从未放弃。

但结尾处,道连•格林拿刀刺向画像,反而*死了自己,我不认为这是他良心的忏悔,这只是在社会道德钳制之下意图毁掉一切罪恶的证据,恢复从前生活的行为。

王尔德作品风格特色,王尔德写书写得好的原因(9)

电影剧照

"这东西常常使他夜里不能成眠。他不在城里的时候老是提心吊胆,生怕别人窥见他的秘密。这东西在他纵欲的过程中掺入了忧郁的成分。有不少欢乐的时刻往往因为惦着它而大煞风景。这东西好像成了他的良心。"可见,画像面貌的变化记录着道连•格林的罪恶,只要画像存在一日,社会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他的良心进行谴责,最后主人公想要毁掉画像,也只是再也无法忍受良心上的不安而做出的挣扎,并非有所悔过。

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道连•格林虚假的反思。他曾经认识到执着于青春是错误的,貌似幡然悔悟,但"画像只不过眼睛里多了狡猾的神色,嘴角的曲线添了虚伪的皱纹。"看起来他有了重新开始的决心,实际上不过是他出于虚荣心的伪善之词,可以说,从头到尾道连•格林从未放弃对青春、对美的追求,即使到最后背负重重业障,他想要的只不过是毁掉最后一个对良心进行鞭挞之物,这画像在他看来,只是最后一个"贝泽尔"罢了

而最后画像将会永远美丽,这或许是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最后的断言。画像作为美的最高追求将会永存,说明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摆脱社会道德的限制,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反抗后终将湮灭,但"美"将会永远存在。道连•格林最初彻底摆脱了道德限制,能够自由地追求美好生活,此时的画像正充当着道德大法官的角色,结尾二者角色倒置,以道连•格林的死结束了他的罪恶,画像反而成为美的化身。

王尔德作品风格特色,王尔德写书写得好的原因(10)

王尔德之墓

我们也能从这部小说中看到王尔德的一生:他不顾世俗眼光,大胆追求自我,但最终仍败在了世俗道德的打击之下,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正如那副画像一样,将永远存在,永远美丽。这也正是唯美主义对个人与社会、美与道德之间矛盾的看法。

结束语:王尔德有唯美主义的一面,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更有他作为一个剧作家刻意为之的一面,他更是早期同性恋者的殉道者。他的作品愈发得到人们的肯定,他的长眠之地更是成为同性情侣朝圣的圣地,可以说,王尔德的一生是传奇精彩的。

在他唯一的小说《道连•格林的画像》中,王尔德调用了超越现实的奇幻色彩,用画像比作自我的镜像,表达了唯美主义对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也饱含着渴望摆脱世俗枷锁却最终归于失败的无奈之感。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生活在画像之中,还是那画像中人呢?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