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兮敏 摄
我从小好奇,记得有一次,弄堂里来了卖玩具的,我看到他手里的一条木头小金鱼黄红色的尾巴甩来甩去,像活的一样,觉得好玩,就也想试试,小贩就递过来让我玩,可是刚才在小贩手里还仙龙活跳的小金鱼一到我手里却一动不动,小贩硬说是我把小金鱼弄坏了,非要我赔。我吓得哭了起来,这时,幸好外婆来救我了,她买下那条小金鱼,小贩才作罢。
过街楼(工笔重彩)李守白
最好玩的是弄堂里来了卖洋线团的小贩,他们推着板车,车上装着加工好的洋线(纱线)团,卖洋线团的小贩大多是江湖艺人,他们边唱边贩卖洋线。这些人进了弄堂后,先是把手中的乐器敲得震天响,把弄堂里的大人小孩引出来,见人聚拢来了,他们就站上板车,先是从洋线团里拉出一根洋线,用牙齿咬,用手弹,那根线被弹得发出嘣嘣声,意思是这洋线牢得不得了。然后就开始唱戏,唱得最多的是绍兴戏。卖洋线团的多是男的,他们手里捏着块花手绢,边唱边表演。
先来段轻快的《婚姻法》:开首一句“红太阳,当空照,五星红旗随风飘”,引来一片叫好声。唱完又来一段《白蛇传》中的“合钵”:“为妻是,千年白蛇峨眉修,羡红尘,远离洞府下山走”,这段越剧名家戚雅仙的名段被他们用沙哑的嗓音唱得缠绵悱恻,凄婉万分。令站着听的阿姨妈妈阿婆们唏嘘不已,纷纷掏出手绢擦眼泪。一曲唱罢,卖洋线团的机灵地从长凳上跳下来,把手里的纱线挨个塞到她们手里,洋线总是用得着的,更何况听了人家的曲子总得表示一番,白听不作兴的。好心肠的女人们便纷纷从兜里掏出钱来,多多少少会买一点。
来弄堂里的除了卖洋线团还有叫卖梨膏糖的摊贩,他们有一个统称叫“小热昏”,“小热昏”来时右肩挎一根长条板凳,左肩背一只长方形木箱和一只四脚架,手里敲着一枚镗锣,笃悠悠走到弄堂里,找一块空地停下后,放下四脚架,再把木箱子放上去,木箱盖上放一块说书先生用的醒木,然后站到长凳上,铛铛铛地敲起镗锣,大人小孩听到锣声,兴奋地推开各家的石库门,争先恐后地围住“小热昏”,一会儿就围成了一圈。这时,“小热昏”就敲着镗锣唱开了:“小锣一敲铛铛响,来买脱几块梨膏糖。小弟弟侬吃了我的梨膏糖,读书聪明功课好。这位老伯伯吃了我的梨膏糖,返老还童身体好。老伯伯不吃我的梨膏糖,嘴上两根牙须全被老鼠咬精光。”观众听到这里,没有不笑的。他呢,见什么人唱什么,一会儿喊老妈妈,一会儿叫小姑娘,还边唱边敲几下镗锣。“小热昏”唱的流行小调诙谐动人,唱词迎合市民口味,故事性强,如将当时黄包车夫与阔小姐私奔的社会新闻编成上海方言长篇故事,颇吸引一大群人观看。
当唱到高潮时他便嘎然停住卖起关子,镗锣“铛”的一响,说,现在休息一会,大家帮帮忙,买我几块梨膏糖,甜甜嘴巴。边说边打开木箱,拿出一包用桃花纸包得整整齐齐的梨膏糖,打开来,里面是一块块切得小小的梨膏糖。说:“这叫百果梨膏糖,交关好吃,还能止咳。来,大家尝尝。”说完就开始分发。站在下面的看客为了想听他继续唱下去,纷纷掏钱来买梨膏糖。大约买到一半,他又从木箱里摸出一包来,说,这是肉松开洋梨膏糖,又是鲜又是香!边说边把切成小块的梨膏糖塞给几个小朋友。我们这些不过五六岁的小孩,哪经得起这种诱惑,我当时便急吼吼奔到家里,死乞白赖地扯着外公,非要买两块尝尝。
弄堂生活 金兮敏 摄
我们弄堂里还经常会来一位胡子拉碴的老爷爷,个子又高又瘦,黑黑的皮肤,穿了件破旧的长衫,背个布袋,布袋子里面装的是三北盐炒豆。老爷爷从不吆喝,但身后总是跟了一群孩子。进了弄堂,他就放下布袋,开始从兜里掏出一支粉笔在地上画古代仕女,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弄堂里的人都喜欢他的画,他一蹲下来画,周围就会围上一大圈人。他画完了,人们总会上去买他的盐炒豆,他的盐炒豆也炒得好吃,香香的,很松脆。
看他画得那么好,缘何竟成为走街串巷的小贩呢?这是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假如,不下雨,这些画会在弄堂地面上留存蛮长时间,只是仕女的脸上身上被踏上了一个个脚印,让人心里很不忍。很可惜,当时我没有照相机,要是现在,我一定会用数码相机把老爷爷画在水泥地上的仕女一张一张拍下来,做成画册定是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