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中冠的意思,鸡冠中冠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31 04:02:41

(包山楚简269),从革,由声,应象皮质甲胄之形。综合而言,胄应是指武士所戴的有长缨的帽子。

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古者黄帝初作冕。"[footnoteRef:25]冕在甲骨文中为

冠冕中冠的意思,鸡冠中冠的意思(9)

(《合集》33069),上部象尖顶半圆形的帽子,"冕"字的甲骨文写法对帽子的样式描述并不非常清楚,早期可能是一类代表权威的帽子的泛称。其战国时期的字形可参看上博简荣成氏52的"

冠冕中冠的意思,鸡冠中冠的意思(10)

二、冕冠

《管子》中有:"是故先王制轩冕,足以著贵贱"[footnoteRef:26],冕冠是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是先秦"古礼"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冕冠形制、源流等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冠"中所蕴含的政治权利与等级秩序。

关于冕冠的样式,商周尚缺少直接的文献或考古材料。《通训定声》中记载有后世较为成熟的冕冠形制,"冕尊于弁,其制以木为干,广八寸,长倍之,前圆后方,前上后高,差一寸二分,有俛伏之形,故谓之冕。衣以三十升布,上元下纁,前后各十二旒,长六寸,饰以玉。"[footnoteRef:27]《左传·桓公二年》中虽有记:"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footnoteRef:28]但这应是先秦时期冕冠的基本组成部件,而非整体的样式。

根据《说文》分析,衡"牛触,横大木其角"[footnoteRef:29],紞"冕冠塞耳者"[footnoteRef:30],紘"冠卷也"[footnoteRef:31],綖字《说文》未记,在《左传》中被释为"冠上覆"[footnoteRef:32],该含义貌似与"衡"字的本义相冲突,但结合《左传》中衡:"维持冠者"[footnoteRef:33],笔者认为,《左传》中"綖"应为冕冠上部的冕板,而"衡"可能为笄。

综上,根据《左传》的描述,在先秦时期,冕冠的基本构件应为:上部的冕板"綖",固定冕冠的笄"衡",笄两端的垂珠玉"紞",系于颌下的帽带"紘"。

但除《左传》所记的冕冠的基本构件外,《说文》中还记载了许多与冕冠相关的装饰的字,如纓"冠系也"[footnoteRef:34],紻"纓卷也"[footnoteRef:35],緌"系冠纓也。"[footnoteRef:36],纚"冠織也"[footnoteRef:37],璜"半璧也"[footnoteRef:38]等等。关于这些配件的作用,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聪"[footnoteRef:39],前垂旒以告诫君主要保持威严,对一些事情要有所忽视,侧充耳以提醒君主勿信谗言,即"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footnoteRef:40]。虽然这些冕冠的装饰物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出现或使用,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但至晚在汉代,这些冕冠的配饰作为冕冠乃至古礼的一部分,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已经被基本固定下来。

如《说文》所释,冕冠为"大夫以上冠",在先秦时期,人们将冕冠与政治等级制联系在一起。在《荀子·大略》中有"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冠,士韦弁,礼也"[footnoteRef:41]。所谓山冕,按"冕名章首说"为"画山水于衣而服冕,即衮也。盖取其龙则谓之衮冕,取其山则谓之山冕"[footnoteRef:42],闫步克先生则参众家学说提出,"山冕就是冕版大、冕形高的冕"[footnoteRef:43],裨冠依此说法,因禅为卑,则裨冠应为卑冠,即冕版小、冕形低的冠。这一说法从字形来看也是较为合理的,如冕、弁、胄、皇等字的字形中,上部都有表示长装饰物的横线,而这些字最晚在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等级特征,可见先秦贵族将冠的大小高低视为冠等级高低的外在表现之一。玄冕据《礼记·祭统》所注"若非二王之后及周公庙,即悉用玄冕而祭。"[footnoteRef:44]其等级应低于"纯冕",或曰"缁冕",按照秦汉时称平民奴隶等为"黔首"、"苍头"的记载,冠的颜色应也是区分佩戴者等级身份的依凭之一。

关于服饰与等级的联系,《周礼》中《司服》《玉府》《弁师》等记载的最为系统,涉及到了冕冠的材质、形状、管理、使用等多方面。但闫步克先生认为"《周礼》六冕结构,是以周朝的等级祭祀制、等级君主制与等级祭服制为素材,通过若干规则而变换生成的。所以六冕的'如王之服'特征,是周朝政权结构与神权结构的一个折射。"[footnoteRef:45]且梳理《周礼·司服》中对于六冕的综述"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footnoteRef:46],服冠的名称确实未遵循一共同的命名规律,但结合《荀子》对冠冕的描述,笔者认为,并不能单以命名规律为依据,说明《周礼》所记六冕制度为杂糅而成,但因其梳理考证较为繁杂,限于篇幅,本文暂不以《周礼》为依据分析先秦时期的冠冕文化。

《说文》最后言冕冠为皇帝所做,该说法应为后人附会。目前学术界对冕冠的起源演变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首先是冕冠源自羽冠。闫步克先生提出,如䍿冠、鹬冠、皇冠等羽冠"既用以祭祀,那么就是冕"[footnoteRef:47]。其次是爵弁演变为冕。持该观点的如日本学者原田淑人、韩国学者崔圭顺等先生认为,冕与弁可互称。[footnoteRef:48]最后是冕冠源自甲胄说。许进雄先生认为胄象征着权威,后随着非武士亦戴胄,胄就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冕。[footnoteRef:49]闫步克先生进一步提出,"西周时期冕、胄似乎还不甚分……春秋以来礼乐日益发达,某些圆筒形军帽开始礼仪化,被加上綖版,最终成为礼帽"[footnoteRef:50]。

冠冕中冠的意思,鸡冠中冠的意思(11)

本文欲就"皇"、"弁"、"胄"的字形演变对这三种观点做一梳理。

"皇",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其是一种羽毛装饰的冕[footnoteRef:51],皇字上部象羽,为

冠冕中冠的意思,鸡冠中冠的意思(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