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央视新闻联播日前播出了一篇“留下记忆记住乡愁”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专题报道,说的是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既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在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实施城市更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感受文明,才能让美和活力在城市里充分涌流。曾经,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方面未能充分尊重城市个性,出现“万楼同形”“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文化特色消减,城市辨识度下降。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通过城市更新,形成并彰显审美主张。
中国有太多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的首批就有24个,除北京、杭州、成都、广州、西安等,江苏就有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更新对这些城市是绕不开的话题,更新的过程中,怎么留下记忆记住乡愁?他们是如何做的?
北京—首钢的城市更新实践
在老城复兴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宜居性的同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北京正创造性地打造共生院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北京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尤其是历史文脉丰厚的核心区,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如绣花般精细的织补方式。“共生院”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根据这种模式,大杂院内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申请式”腾退,腾出来的空间再进行重新设计,住进新人,引入新文化。
北京首钢曾是民族重工业的重要代表,也是工业遗存的老园区,借助冬奥会重新焕发出新生。国际奥委会官网刊文指出,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伟大遗产之一,便是带动首钢工业园区域的复兴。对于工业遗存的保护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这会彻底改变城市原有的深层结构和肌理,或许会给城市留下不可修复的“疤痕”。城市也将不断丧失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肌理,很可能会造成个性的泯灭,走向趋同。
从建筑师角度出发,通过对特定地点的小尺度干涉,针灸式激活其潜能,最大化地带动区域活力,促进整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更新发展。深入挖掘本地市民生活,修复城市区域固有气质,传承的记忆能够引起最强烈的共鸣,进而激活整个区域实现复兴。在设计的过程中,所有的改建和加建都要遵循工业的原真,方案在谨慎保留原有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保留原有结构空间作为主要功能空间使用,新建交通核服务空间以钢框架外置。这样,建筑造型忠实呈现出了“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尊重。
杭州—分类指引,精细管控
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起步早、推进快,工作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尽管在“拆”、“整”之后,杭州主城区更现代、更时尚、更舒适了,但如何留住记忆、留下乡愁,如何打造本土居民的“最忆是杭州”,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课题。
杭州在城市更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如何保持“原风貌”、实现“新价值”是一直努力探索的重点课题,文保中心在出台了历史建筑建档测绘、工程设计、修缮利用、保养维护等系列标准的基础上,走出了“一纲要、两步骤、三范本、四特色”的导则编制创新之路。《纲要》重点对导则编制的依据原则、框架结构、具体要求、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特别指出编制需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可持续性”四性原则,框架需包含“编制说明”“基本情况概述”“指引内容”三部分子项。两步骤:明确保护要素,根据历史建筑现状情况及指标,明确判定历史建筑重点保护部位等价值要素,形成保护清单。提出保护与利用指引,根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明确建筑中各项价值要素的保护要求。三范本:历史建筑实施分类保护,共分三类。其中一类属最高等级保护、二类属较高等级保护、三类属一般等级保护。为有效指导各地分类开展导则编制,市文保中心从全市域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编制三类导则范本。四特色:可读性、技术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是杭州近年来深入推进历史建筑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历史建筑留存传统文明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化生活的重要技术抓手。
成都—老城焕发新活力
成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新业态的植入和提升,实现城市更新下的文化创新、商业创新、服务创新,老城获得新生,始终是围绕人的需求,以人为本。
成华区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项目是一处践行“留改建” 理念、实现老厂区老厂房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项目按照“留改建”原则,以延续工业文化为特色,通过“文创 ” “园区 ”发展思路,打造“音乐演艺、影视传媒、数字娱乐”三大文创产业生态,对该片区的工业文化进行再活化和再塑造。
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
八里庄工业遗址立足工业遗址片区资源特色,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串联城市发展要素,保护厂房原有结构肌理,通过现代技术手法加以修缮改造和活化利用,植入文创办公、展览展演、数字传媒技术研创等功能实现载体空间激活,形成“工业遗产 文创园区 文旅地标”三位一体的东郊文旅新地标。一是对工业遗产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对重点保护建筑由政府实施整体保护,重点发挥其人文功能 ;对一般性保护建筑采取“保护 利用”解决方案,引入市场主体,实施功能再造和内容植入,挖掘品牌、文化和经济价值。二是注重文创产业全产业链植入,将工业遗产与影视艺术结合,构建“创作孵化 拍摄制作 教育培训 运营推广 文旅体验” 影视艺术全产业链。三是工业遗产保护与新城建设同步推进, 保留、恢复工业遗产历史风貌,辐射影响周边城市设计,营造具有时代感、体验性的新旧交融的城市生活新场景。
广州——历史建筑微改造
广州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到城市更新中的第一位,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在此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其中荔湾区永庆坊的微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典范,得到了**的点赞。永庆坊片区是广州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街区肌理完整,建筑全部得到保留,项目采用了“微改造”的方式,“微改造”模式的提出,为永庆坊的改造带来的全新的思路。
从机制层面,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政府建立起以“引入社会资本”、“搭建协商平台”和“保障公共利益”等内容为主的主导机制。企业对建筑进行调研和梳理,提供改造方案并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更新、保护,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与政府签署BOT 协议(建设-经营-转让),约定在相应的时间进行运营,运营期满后移交给政府,从而实现政府、民众、企业“三方共赢”。注重居民参与意识,与城市更新的相关利益人充分沟通,达成文化与价值统一,使得居民更好融入到社区。
从形象层面,保留社区原有肌理,对街区进行局部修补,通过对立面的更新和修缮,保留再现岭南特色建筑风貌。从功能层面,通过拆除部分危房,腾出空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导入新业态,注入新产业,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永庆坊从机制、形象、功能等三方面探索出社区的更新道路,不仅为旧区人民焕发出全新的城市生活,也为历保建筑更新提供了全新范本。
西安——工业遗产的蜕变与新生
西安的城市更新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规划统筹,坚持依规审批,严格落实规划管控要求,坚持城市和人民公共利益优先,在文化历史保护方面,强调规划先行,城市设计管控并重。
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列入西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片工业遗存的传承与保护,在西安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显得愈发重要。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秉承“旧厂房、新生命”的开发理念,践行老厂房活化再利用的更新方式,对原陕钢特钢车间老厂房重新定位、规划、改造,打造以设计、创意为主题的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