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蜂房燕窝般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的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400余年断断续续的营造。1500年后,经历了无数风雨和沧桑的龙门石窟依然伫立在伊河两岸,默默地注视着人间变迁。
1953年,龙门文物保管所批准设立,龙门石窟对国内游客开放。佛窟沉默不语,几十年来注视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游人欣赏着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与来自千载光阴前的璀璨文明,仿佛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其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用“三个最”高度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隋唐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之社会风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达到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被称为“大唐风范”。
龙门山色位居洛阳八大景之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赞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想象一下,在唐代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伊河波光潋滟,两岸绿柳成荫。游人来到龙门,仰望东西两山,千岩竞秀,万木争荣,漫山洞窟如蜂房燕窝,真是一派山水胜境。
“由于皇家的直接参与和倾力打造,龙门石窟在开凿之初就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佛像才如此细腻精美。”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龙门石窟表现了古人浪漫的想象力、杰出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是皇家石窟寺艺术的典范。其“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造型艺术风格,波及全国,远传域外。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利用三维数字技术,通过“数据聚合”的方式使一些龙门石窟海内外流散文物实现了身首合一,还联合了西安交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共同开展了宾阳中洞皇后礼佛图的虚拟复原研究展示工作。
史家珍表示,龙门石窟的数字化成果必须要进行转化,要把考古成果结合历史、文化、宗教后进行深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充分发掘文物的信息和价值,才能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释放。(作者:黄亚芳)(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