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到底有多长?
这个问题伴随着人类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已经有了2500年的历史,但无论是古老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还是中国古代,却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值。
“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π的小数部分一直都不会重复出现,而且它是无限的,就像宇宙一样浩瀚无垠。
那圆周率的小数部分到底有多长,又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2019年,日本一众研究人员耗时198天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62.8万亿位,这也刷新了之前美国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到小数点后1.2万亿位的历史纪录。
科学家们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将圆周率计算到了这么长的位数上,那么计算圆周率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圆周率的小数部分到底有多长,又能向人们展示出什么?
圆周率的计算历史悠久,已经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了。
最早的时候圆周率是古人们为了计算圆的周长而进行求解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知道π的确切数值。
而在古代,古人们对于π的求解都存在较大的误差,比如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通过研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逐渐逼近了π的值,他的结果是3 1/7<π<3 10/71。
古代中国的人也曾对π的值进行过尝试,比如汉朝时期的刘徽、唐朝的李淳风等数学家都曾通过研究圆内接正多边形来逼近π的值,结果都是逐渐趋向于3.14。
不过这样粗糙的逼近方法仅仅只能得到近似的值,而不能得到精确的值,因此这样得到的π的值也无法满足古代人的要求。
古埃及的人们则更相信经验,他们发现在建筑工程中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大约是3 1/8,于是他们也将这个值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古人们逐渐想要知道π的确切值,因此对π的计算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古希腊,数学家们首次将π的值计算到3.14,他们通过研究圆内接正多边形来进行逼近,通过逐渐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来逐步完善π的值,这种方法在古希腊一直被使用到1596年。
在1596年,阿拉伯数学家卡西运用新的方法将π的值逼近到了小数点后第17位上,这种方法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常用的莱布尼茨公式和威尔士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