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确立完毕后,接着就开始想人物塑造和暗喻,通过一系列角色塑造,更好的来为主题为服务。
作家张天翼以大林和小林不同个人经历和命运为线索,将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社会生活和矛盾联系在一起,创作了极具个人特色的配角。爱哭的国王,喜欢王子的鳄鱼经理小姐,因为鼻孔太大说话有回声的四四格先生,喜欢养臭虫,有钱的大富翁叭哈先生,爱臭美时刻都要化妆的鸭子公主蔷薇……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
其中,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读者感到有趣,生动,有想要看下去的*以外,这些角色也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强烈对比的重要性。在小林面前霸道蛮横的狗法官,遇到成为大富翁的大林时不断的点头哈腰,阿谀奉承,暗喻当时不少打击,压迫劳动人民的人,遇到统治阶级人时的真实反应和场景。
所以,有人总结了作家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这一作品中,描绘了“真的世界”、刻画了“真的人”、讲了“真的道理”。
2.《大林和小林》故事中的情节结构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我们可知,故事结构是一部故事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故事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
一个故事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故事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故事的结构有六类,可以细分为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和“散文”结构,其中不同的故事结构拥有着不同的作用,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根据《大林和小林》浅析一下小说中所用到的故事结构。
《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故事结构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线状结构,它可以将各个情节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串联起来,呈线状结构,从始到终,从开头到结尾,一步一步将故事呈现给我们。
以《大林和小林》为例,起因是大林和小林父母双亡,为了有饭吃,两人决定去外面做工谋生。经过是因为被怪物追赶,大林和小林选择分开逃跑来躲避怪物,谁知却因此走散,遇到了不同的人,过上了不同的生活。结果就是大林最终死在了富翁岛,而小林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故事的结构看起来十分简单,采用了复线式写作方法。一分为二,大林和小林作为双主人公,拥有不同的人生,其经历的生活也大不相近。所以张天翼用交叉式写法,一边写大林,一边写小林,时不时进行插叙,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可以知道两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发展,形成对比,更加有利于表达深刻的内在思想和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
有人看完后说作家张天翼更加偏爱小林,因为他将大林写的极其愚蠢,将小林写的聪明又勇敢,也有人说作家张天翼更偏爱大林,因为小林有权利,有地位,有钱,而小林却一路“逃亡”被打,没钱没势处于底层地位。
我认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作家笔下最爱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会存在极大的偏心,只能说两个主人公背后所代表的立场以及作者给予他们的身份不同。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是小林遇到“绅士狐狸”包包,他能够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舍弃拥有金银财宝的大富翁叭哈,不选择给他做儿子吗?而大林如果遇到“绅士狗”皮皮,被卖给四四格先生,谁又能后保证大林能够忍受挨打,而不逃跑?
所以,作者并没有偏心任何人。即使表面看起来确实作者更加偏心大林,让他有钱,有势,有地位,可在这背后大林改了姓名,失去了自由,变成了一个连仆人都能操纵的傀儡。
正如你想要得到什么,背后就要注定失去什么。
3.作家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写作技巧。张天翼为了更好表达自己内心当下的感受,绝大多数都是短篇小说,甚至是采用速写的方法,一笔成文。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文字简练,篇幅短小。
1.故事多处使用无意义短句,以此来进行叙述。
星期五。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六。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日。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以上的句子看起来毫无内容含量,平铺直叙,我有一朋友说看起来就像是流水账一样,纯属是凑字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此片段出自于小林被卖给四四格先生做工时写下的日记,短句从侧面寓示了四四格先生作为统治阶级人物的专横跋扈,不允许小林有更多的时间去偷懒,去丰富日记内容。同时也为后来小林一次私底下偷买金刚钻,和一次和小伙伴们为了不被四四格先生变成鸡蛋吃掉而反抗做铺垫,显得不突兀,一切情有可原,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