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自我认识,从高考作文中得到的感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2 01:30:55

正确评估自己的考分

考生高考时,感觉一般会比模拟考试时的状态要好,因此在估分时可适当地加分,但不能过多地加分或减分,因为感觉毕竟是感觉。同时,在估分时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的估分要点:

1.语文。各门学科中最难估分的要数语文。虽然客观题部分比较容易估分,但其后的几类题由于弹性比较大,考生就应该特别注意。例如现代文阅读部分,如果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则要看与标准答案是相近还是相悖,如果相近,还要严格比较两者,看角度是否一致。作文评分是按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两个分数进行评判的,一个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在发展等级里有一项突出的,都可以加1—10分。基础等级的估分要从主题、结构到语言逐项衡量。在第二部分评分中,如果作文跑题,不可能拿到发展等级的分。但是现在高考的作文在写作表达方式上,文体限制不大,可以写记叙经历,编些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展开联想,这样的要求再跑题恐怕是很难了。所以在估分的时候不要过分悲观。

2.数学、物理。数学一般就是按步骤给分,没有太多的灵活性。在估数学分时,重点在大题的估分上,要按步骤算分,解题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在步骤上相当的位置会给同样的分。

物理的步骤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不一定是非得要和标准答案相同。只要叙述得很清楚,逻辑关系上比较明朗的话,同样会给分。因此,物理答题的步骤、程序往往比答案还要重要。一般情况下:考生估分可能会偏高,因为考生只会对答案,认为答案对了就会得分。而物理阅卷更注重答案是怎样来的,根据是什么。有些考生答案也许错了,可他得的分也许比答案对的考生高,原因之一就是解答过程的完整性。

3.政治。对于政治题的估分,不是答得内容越多越给分,而是要看是否将观点答出来了,才能给分。因此,政治估分应把“踩点”和“踩意”相结合,也就是说不一定完全“死抠”标准答案,只要表达的意思比较接近标准答案,表述清楚、明确就可以适当给自己加分。但这种“踩意”也不是无边无沿,还要以标准答案为纲,要把握好这个度。

4.历史。历史估分容易偏高。考生在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1分的分点下常包括若干句话,一般情况下,只要答上了一个方面的一句话,就能加上这1分了。②答题里面如果出现判断错误,后面的即使答对了,也不要给自己加分。因为判断错了,阅卷者就不再往下看了。③估分要注意抓关键词,虽然你的答案所有的话和标准答案都比较相像,但最关键的那个词没有,也不要加分,因为阅卷时就是找那个关键词。

5.英语。英语最好按照自己平时的情况估分,因为英语考题客观题比重大,估分相对容易,比较难估的只是作文。在对作文进行估分时,最好按照自己平时的情况估分。

学生第一遍估分可以把自己认为“可得可不得”的分数全部算在得分之列;第二遍再按此方法细估一遍,找一个平均值;第三遍是把这部分分数全部排除在外;第四遍按此方法细估;第五遍是用最高得分加上最低得分,然后得平均分;第六遍是用细估的最高分加上最低分得平均分,最后再平均。一般情况下,学生估分高低与学生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家长、老师也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高考估分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估分之前要吃透标准答案,然后回忆自己答题的情况如何。题目不仅要答对,还要看答得是否完整。因为少一个步骤或少一个论点,都会被扣分;第二种情况,对于结果错了的答题不能全盘否定,有些时候中间的某些步骤是对的,也可能会得分。但是,这种情况下,分数要往低处估。如果解答的方法和标准答案不一致,最好请老师来把关。第三种情况,考生要检验自己是否运用了一些未经推导的公式。也就是说,只有课本上黑体字的公式和定理才能直接引用,否则也会被扣分。另外,那些平时粗心大意的考生还要注意,考试时不要有漏写、漏答的情况出现,譬如,在做应用题时,为了节约时间,经常不写“答”字。如果在高考中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会被扣分。

分析自己可以上哪个批次

批次线,决定着考生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进行学习和深造。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结合高考考分情况分析,再对比往年公布的省控线,确定自己在哪个批次中,进而合理进行志愿填报的选择和取舍!

批次线(又称省控线),决定着考生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进行学习和深造。批次分数线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政策规定的特殊降分情况外,院校只能录取所在批次分数线上的考生,当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批次分数线(通常称“上线考生”),考生的档案才能被投档到所报考的高校,然后再由高校选择录取。

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究竟自己能考多少分,是很难估计得十分准确的,因为变数太多。但如同求解函数的值域一样,推测自己能落入哪条分数线的哪一个区域则是可能的。

各省的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它既受当年招生计划数与报考人数的制约,也受当年试题难度及全省考生考分情况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中学毕业生人数没有太大变化,而高等学校又扩招的话,本省升学率就会增加,各批分数线就相对下移;如果高考试题让多数考生都感觉偏难,总体得分减少时,分数线也会下移。要估计自己能进入哪一类分数线区只能迂回入手。

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兴趣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呢?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

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所以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科兴趣。

第二,要认识自己的性格

性格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相对来说不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选择专业之前对自己的性格有所了解,对今后选择和专业有关的职业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心理学家建议:热情、善于言谈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师范、法律、旅游等专业和职业;细心、同情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医生专业;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强的学生,宜选择工科类的专业;组织协调能力俱佳的学生,宜选择财经、管理、数理等专业。

根据霍兰德教授六角型职业人格的划分,人的性格可分为研究型、工具型、艺术型、管理型、服务型和事务型。

研究型性格: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喜欢运用词、符号和观念来进行工作。好奇,宁愿思考问题而不愿意动手去处理问题。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愿意受人督促,也不愿意督促别人。

工具型性格:愿意从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喜欢使用工具,特别喜欢操作大型机器。做起事来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但不善言辞交际,在社交场合往往觉得很不自在,最不喜欢教育工作与接待他人的工作。

艺术型性格:喜欢能以写作、作曲、绘画、摄影、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工作环境。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比较敏感,喜欢独立工作,而不过多关心社会纠纷。对单调的或经营性的工作不感兴趣。

管理型性格:喜欢竞争,敢冒风险,精力充沛,乐观自信,善于交际,能说会道,具有领导才能。喜爱权力、地位与物质财富。一般不擅长科学研究,对系统而复杂的思维工作很不耐烦。

服务型性格:喜欢从事为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善于交际,人际关系很融洽,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一般缺乏技术特长,不喜欢从事需要运用劳动工具的工作。

事务型性格:喜欢按计划办事,乐于完成指令性任务。总希望知道别人期望他干什么,自己从不谋求领导职务。不喜欢冒险,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感兴趣。

理科男生若是研究型性格,可选经济学、金融学等;工具型可选金融工程、侦查学等;艺术型可选农艺教育、印刷工艺教育等;管理型可选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事务型可选保险、信用管理等;服务型可选保险、信用管理等。

文科男生若是研究型性格,可选哲学、经济学等;工具型可选医学校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艺术型可选电脑艺术设计、影视编导等;管理型可选国际经济贸易、中文等;事务型可选文秘、会计等;服务型可选空中乘务、航空服务等。

理科女生若是研究型性格,可选经济学、金融学等;工具型可选文物保护技术、地理科学等;艺术型可选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等;管理型可选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事务型可选保险、税务等;服务型可选社会工作、国际事务等。

文科女生若是研究型性格,可选经济学、教育学等;工具型可选口腔医学、医学校验技术等;艺术型可选中文、外语等;管理型可选中文、历史等;事务型可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服务型可选空中乘务、航空服务等。

第三,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在选择专业时是个较为复杂的因素,它既受社会文化环境、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又受个人的性格、兴趣等内在的影响。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最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澄清个人和家庭的核心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

第四,考生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水平能否达到该专业的学习要求

考生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能够在哪方面取得成就。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它是人们从事一切需要一定智力水平活动的必要条件。特殊能力是在特殊活动中发生作用的能力,如绘画、作曲等。可见,个人能力与专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表演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不宜作为一个绝对化的考虑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实上,我国的高考制度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已越来越表现为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察,也可以说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是基本学习能力的测试,只不过高考这种能力测试是隐含在各门学科的考试中的,例如语文考试,主要测查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而考生的高考成绩,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当前各科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状况,同时在我国目前的招生政策下,也决定了考生能否顺利升入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虑到能力的因素,主要的参照点还是学生的高考成绩。

自我认知与规划

一个人的志向是激发自我奋发努力的动力,也是未来个人事业的方向。所以在填报志愿时,首先要“明志”——只有明确自己的志向,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合理地选择自己人生的航标。

建议

关于特长——在同等条件下,各校各专业都愿意录取那些显示相关特长的考生。假如考生在单科竞赛中(省市级以上)曾取得优胜,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了院校的提档线,被其相关专业录取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关于性格——有的同学活泼开朗,有的沉着稳健,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性子,因此在选择志愿时应考虑考生本人的气质和性格。比如,细心谨慎的考生很适合管理类专业,性格活跃、善于交际的考生很适合传媒类专业等。

关于成绩——考生应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有所了解,在选择专业时明确自己所在的梯度。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单科成绩,如清华大学看重数学、物理和外语,因为它是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如果这三门课程的基础不好,可能会存在些许影响。

填报志愿前对自身做全面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报纸杂志也呼吁学生,高考志愿填报要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的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现实又是怎么样呢?

有机构曾做过专项调查:有超过42%的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近68%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

显然,仅仅靠兴趣来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一个人喜欢导游专业,但是性格内向,羞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在这个专业上,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相互矛盾,就难于在此领域有长足的发展。

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过分强调兴趣重要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另外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的天赋和性格。

职业定位是基础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相信不少人会不知所云。当前教育对职业规划理念灌输的滞后和缺失,使得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出现短视现象。他们无法站在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专业,而是把自己一时一刻的好恶和想法当成自己专业选择的标准。

考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甚至是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所学非爱,所学非长,毕业后难于做到人-职匹配,自己大学四年的努力效果将大打折扣。

考生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眼光去考虑自己专业的选择,这样才能为自己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我定位是关键

高考志愿填报,首先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过程。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填报志愿前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和评估,不能单纯地依靠兴趣去选择自己的专业,更要考虑到自己性格、天赋能力等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兴趣可以告诉你喜欢什么,而性格可以告诉你适合什么,天赋可以告诉你擅长做什么。只有当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定位自己,从而在高考专业选择时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

全面认识你自己

邬斯宾斯基(P.D.Ouspensky):认识自己是所有古代教学的第一原则与要求。

认识自己是职业定位、自我定位的前提,也是科学选择专业的关键。

首先,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自我评价。考生对自己兴趣、性格、天赋的认知是志愿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一直专注于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可能造成学生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如,一些考生完全有能力选择更好的大学、更有挑战性的专业,但可能因为对自我评价过低而错失机会。

其次是他人评价。特别是家长,班主任老师的评价相对全面。但是这种评价可能带有浓厚个人喜好的色彩,有失客观,而且对学生内在价值动力、天赋能力等极其重要的内在心理特质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在参考他人意见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

最后是心理测评,即通过心理测评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在国内,高考志愿测评是一个新鲜事物,其测评的结果较为全面和科学,渐渐地为更多的家长和教育机构所接受。考生如果希望在志愿填报时就对今后的长期发展有个较好的规划,可以尝试选择相关的测试系统帮助分析,进而对专业的选择给出一定的指导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无疑对考生的一生影响深远,因此,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应该特别注意考虑的全面性--专业是否是自己兴趣喜欢的?专业是否自己性格适合的?专业是否是自己天赋能力擅长的?只有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考生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迈出正确、关键的一步。

与此同时,尽管高考志愿测评技术在国内发展较快,但哪怕是一些较权威的专业测评,也有其局限性,他们只能通过网络平台为考生提供测评服务,学生只有登陆其网站才能参加测评,这使得不少上网条件受到限制的考生难以通过测试对自己进行分析。

此外,市面上不少测评软件仅仅只是从兴趣的维度对考生进行考察,相对于性格和天赋,兴趣的稳定性欠佳,这样得出的结果对考生就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在此,也提醒考生,选择测评软件时,需要先对测评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

不可忽视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情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条件能否支付或是否需要支付高额学费及生活费用。这在个人综合竞争力中属次要位置,仅需贫困生和有的考生作相比较的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凡有子女读大学的家庭,都存在经济负担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少数的专业,国家要发给专业奖学金;绝大多数的专业,则不发;学生的费用全由家庭承担。这样,读少数有专业奖学金的家庭负担要稍轻一些,读绝大多数无奖学金的专业的家庭负担就要重一些。

一般说来,读综合性大学、理科院校、外语(课程)、财贸等院校,家庭负担要重一些。读这些院校的本科,仅学费家庭一般要支付出5000元以上。读独立院校(或分校)、艺术类院校,一年的学杂费就在1万~1.5万元。读军事院校、公安院校,家庭基本上无经济负担。因此,考生选择专业时,不得不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既要分析现有的情况,也要分析三、四年内的情况。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又选择了家庭负担重的专业,无论如何是会影响学业的。选报专业作为一种理智的选择,应当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父母辛勤培育了十几年的儿女,应当学会为父母分忧,尽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考生个人特征情况

考生个人特征如兴趣、特长、志向、能力、职业价值观等。

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 %~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而具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科兴趣。

特长——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俗话说,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每个考生部应认真做一次自我分析,看看到底最喜欢哪一门学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更擅长动脑?表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哪一个更有优势?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在同学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这些都是你选择志愿的参考因素。

志向——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能力——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具体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考生需要知道的是,有些专业是需要考生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才能报考和学习的,如美术、音乐、等。但是就其他大部分专业来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超出一般范围的。另外,在学生所处年龄这个阶段,可以说,他们能力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尤其进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眼界的扩大,知识的扩展、锻炼能力机会的增加, 他们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在专业选择时,虽然能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 不宜作为一个绝对化的考虑因素。

职业价值观;一般说来,职业价值观与理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无论是以什么专业作为理想专业的人,职业价值体系中均应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第一位,然后,再考虑一些外在因素,如这个专业将来对应职业的工资、社会地位、稳定性等。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考生家庭中的成员最好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弄清个人和家庭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再作出专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