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称谓文化中,亲戚关系的称呼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其中,对于两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我们常常会听到“连襟”这个词。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两姐妹的丈夫称为“连襟”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含义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尔雅》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辞书,其中就有关于姐妹俩的丈夫的称谓,称为“僚婿”。这可以说是“连襟”这一称呼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左朝散大夫马永卿在《赖真子》中提到:“《尔雅》曰:两壻相谓为亚。注云: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壻。《严助传》呼友壻,江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也就是说,江北地区的人们将友婿称为“连袂”,也叫“连襟”。这种称呼在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并且在一些方言中,姐妹俩的丈夫还被称为“连桥”、“一担挑”、“连袂”等。由此可见,这一称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的使用基础。
然而,“连襟”这一称呼的具体起源,据说与唐代诗人杜甫有着密切的关联。杜甫晚年时居住在川东地区,与当地一位李姓老翁相谈甚欢,成为莫逆之交。在一次偶然的家世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竟是远房亲戚。这种亲密的关系让杜甫心生感慨,于是在他送别李老翁的诗《送李十五丈别》中写道:“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连”来形容两人的深厚情谊。虽然这里的“襟袂连”更多地是强调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没有直接指代姐妹的丈夫,但这一词汇的使用为后来“连襟”称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堂兄因为官场失意,借助其做节度使的姐夫之力,得以进入京城为官。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请洪迈代写一封感谢信。在信中,洪迈巧妙地将两人的关系比作“襟袂相连”,以表达他们之间的亲密和相互扶持。这一用法使得“连襟”“连袂”一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指代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
到了清代,顾张思直接在其著作《土风录》卷十六里说:“姊妹之夫曰连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襟”这一称呼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使用。它不仅是对两姐妹丈夫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形象表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戚关系的重视和尊重。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连襟”一词都成为了描述这种特殊亲戚关系的专有名词。
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日常的交谈中,人们更习惯把连襟称为“老襟”,但是在广东,“老襟”除了指两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友情提醒:“老襟”一词,在广东切勿轻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