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修身治世,有六项修炼:一是养神,要形神抱一;二是养气,要柔若婴儿;三是清心,要了无杂念;四是治世,要清静无为;五是观道,要静若处子;六是处世,要不饰诈伪。这是修身治国的极高境界。
灵山秀水 神仙洞府
【原文】
戴营袙抱一,能毋离乎①?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②?
脩除玄鉴,能毋有疵乎③?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④?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⑤?
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⑥?
【注释】
① 戴营袙抱一,能无离乎:正巾端坐,使形体和精神和合抱一,能做到不分离吗?营袙(pà):古代军营中将领戴的头巾,戴上头巾表示庄重严肃。《后汉书•舆服志》:“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这句话是说,头戴营袙,正襟端坐,守神不移。
帛书版为“戴营袙抱一”,通行版为“载营魄抱一”,从帛书版,一是帛书版成书较早,二是帛书版较为符合老子简易的叙事风格。对于通行版,“载”指承载,指形(肉体)承载神(营魄);“营魄”,指心神,道教中成为魂魄或神气。《内观经》:“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认为魂属阳,决定人的思想和心智;魄属阴,调节人的形体机能。抱一:合为一体,和合而生,各司其职,运行有序。不离:不分离,不消散。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纯粹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以超然的态度看待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天地人和万物,讲述的都是自然之道、大道或通理,并无世俗的迷信之说。从道家思想演化而来的道教,用“神”和“气”来取代“营魄”,希望通过“养神”和“炼气”以实现长生不老。而神仙方伎说,则是用魂魄来解释营魄。
②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集中意念,调匀呼吸,达到极其恬静柔和的境地,能做到像初生婴儿一样吗?专气:集中意念,调匀呼吸。气: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空气。致柔:达到极其柔和的境地。王弼注:“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之无欲乎”,“任”便是自由地呼吸。
③ 脩除玄鉴,能无疵乎:扫除心镜尘垢,静观天地万物,能做到心无杂念吗?脩除:打磨铜镜的斑痕,清除表面的尘垢。玄鉴:指内心,用以观照探底万物,品悟自然之道。玄:自然之道,天地之道。鉴:铜镜,古时候用的铜镜必须经常擦拭。无疵,没有瑕疵,不受内心杂念的干扰。疵:铜镜上的瑕疵,如灰尘或斑点,这里指杂念。铜镜上的尘垢,将影响人观察自己的真实性;而人心中的杂念,将影响人心观照自然的客观性。《庄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以圣人之心比作铜镜,用以静观自然之道,天地万物之道。
④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仁爱万民,治理天下,能做到清静无为吗?爱:仁爱。民:百姓,万民。治:治理。邦:即国,天下,原文为邦,汉朝以后,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而改为国。无为:清静无为,不乱作为,非确属必要则不轻易作为。任由百姓自由发展,不轻易推出政令,不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
⑤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开阖,心感天地,能静若处子吗?天门:自然之门,指人的天赋感官和心,人通过感官和心与天地自然进行交流(信息和能量)。《庄子•天运篇》:“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也。”《庄子•庚桑楚》:“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为雌:处柔守静,如处子一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便是形容处子极度柔静的状态。雌,雌性,与雄相对,有柔静之美。
⑥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洞察天地自然,通晓四方民情,能不饰诈伪吗?明白:洞察天地自然,指参透天地自然之道。四达:通晓四方民情,指对天下的民情了然于心。无知:即“无智”,不用心机,不饰诈伪。
【译文】
正巾端坐,形神合一,能不相分离吗?
意念集中,呼吸柔和,能如同婴儿吗?
扫除心垢,观照自然,能心无杂念吗?
仁爱万民,治理天下,能清静无为吗?
开启心门,感悟天道,能静若处子吗?
参透天地,洞察民心,能不饰诈伪吗?
【评述】
本章采用六个反问句,引出圣人的修身治国之道。一是养神,二是养气,三是清心,四是无为,五是悟道,六是大仁。也就是说,养神要抱一,养气要和柔,清心要无疵,治世要无为,悟道要柔静,处事不诈伪。
第一,养神,要形神抱一。形体是人的肉体躯壳,是物质基础,承载着心神魂魄;心神是人的能量精神,是精神灵魂,主导着思想心智。没有健康的形体,心神无法正常作用;没有健康的精神,形体便是行尸走肉。只有形体和心神合一,和谐共生,人才能神清气爽,体魄强健,长生久视,合乎自然。
第二,养气,要呼吸柔和。人的精气,很大一部分是被不良情绪和妄念所消耗的。情绪越波动,欲念越强烈,呼吸就越急促;情绪越平和,欲念越少,呼吸就越平缓。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思虑,从而减少精气的无谓消耗,进而使呼吸平缓柔和。对于人来说,婴儿欲念最好,呼吸最柔和;对于动物来说,乌龟欲念最少,呼吸最柔和。乌龟最长寿,被人赋予了更多灵性,据说龟息法可以大大延年益寿。王弼注:“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之无欲乎”,“任”便是自由地呼吸空气,婴儿欲念最少,因而呼吸轻缓柔和,应该为养气者所效法。
第三,清心,要了无杂念。心是一个神奇的灵妙体,可以像镜子一样,观照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当镜子上有尘垢时,看到的万物和客观的万物,就会有很大差别;当人内心有欲念时,看到的自然和客观的自然,就会有很大差别。因此,要清除心镜的尘垢,扫清内心的欲念,以更好地观照自然。
第四,治国,要清静无为。为政者的作为,多是与民争利,要么增加赋税,要么征兵抓丁,要么发动战争,无论怎样,都会干扰百姓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治难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当政者的作为,很多事扰民,是与民争利,以致“苛政猛于虎”,引发民心动荡,社会动乱,甚至革命。因此,与其说乱作为,还不如少作为,只把应该做的,悄悄做好。这里的无为,是不乱作为,而是遵循自然之道,顺应民心向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悄把该做的提前做好。
第五,悟道,要静若处子。要处柔守静,如处子一般,静静地洞察天地自然之道。“静若处子,静若脱兔”,便是形容处子极度柔静的状态。要打开心之门,让心在自然空间中自由地无线舒张,去感知和探索天地运行的大道,认识自然深层的奥秘。
第六,处世,要不饰诈伪。纵然参透天地自然之道,纵然洞察天下民心,也要仁怀天下,以慈爱之心,包容超然地面对天下万民,而不是以伪诈之心,凌驾于百姓之上,横征暴敛,骄奢淫逸。
上述六条,通过六个反问,提出了圣人修身治世的六个较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2018.03重印)
2.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陈廷敬,张玉书等. 北京:中国书店. 2010年6月第1版.
3. 汉书. 班固撰. 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6月第1版.
云鹤 于天心阁
己亥年丙寅月己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