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是会意字。本义: 勇敢,有胆量。引申义:莫非、大约等。
《说文》:“敢,进取也。”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头像下的“豕(猪)”,中间是捕捉器具“甲”(类似于装有长把儿的罩网),下面是“手”,意思是:猎人手持器具捕捉野猪。有的甲骨文字形将“甲”写为“中”。金文字形将“猪”的写法进行简化,并将下面的单手改为双手,有的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甲”写成“由”;还有的金文字形将“由”写成篆体的“白”。小篆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豕”和“白”合并成上“彐”下“月” “殳”;有的小篆字形写成上“爪”下“古” “又”。隶书字形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再次简化,写成上“工”下“月” “攵”,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洁廉而果敢者也。”“敢”是勇敢之义。
唐代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敢”是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信陵君窍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敢”是有胆量之义。
《西游记·第三回》:“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敢”是莫非之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敢”是冒昧之义。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敢”是岂敢之义。
汗不敢出,意思是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说的是三国时期大将钟会幼时第一次面见魏文帝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重臣叫钟繇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钟毓,小的叫钟会。钟会才华横溢,出仕魏国,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东武亭侯和县侯,深得魏帝赏识。钟毓和钟会小时候就很聪明,会写诗,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名噪魏都。魏文帝曹丕也擅长写诗作文,是当时很有名的文学家。他听说钟繇的两个小儿子很有才华,就下令召见他们。兄弟俩第一次见皇帝,哥哥钟毓紧张得满头大汗,而弟弟钟会却泰然自若,头上一滴汗也没有。曹丕很奇怪,就问钟毓:“你头上怎么出了这多么的汗呢?”钟毓恭敬地答道:“见了陛下,战战惶惶,汗就像水一样出来了。”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一点汗也不出呢?”钟会答道:“见了陛下,战战兢兢,不敢出汗。”常用词语:勇敢、胆敢、敢于、敢怕、敢当、敢情、不敢苟同、敢作敢为、不敢造次、刚毅果敢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
作品释文:
旧低收叶举,新掩卷牙重。
步履宜轻过,开筵得屡供。
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
唐杜甫诗庭草一首 善华书(印)
作者:曹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