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旭刚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晚上打着灯笼赶路。
有个路人很奇怪地问他:“你本来双目失明,灯笼对于你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盲人听了他的话,慢条斯理地答道:“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
这位盲人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他也因此保护了自己,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对于这样的道理,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对儿童进行教育,启蒙教材《名贤集》中就收录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明中施舍,暗里填还。” 等内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意思是说只管做好事,不必考虑以后的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告诉人们给别人行方便,自己也会得到方便。“明中施舍,暗里填还”,说的是如果人乐于济助他人,做好事,他就会得到一定的报偿。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劝导人们要有善心、善行,多为他人做好事。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但也应该看到,有一些人不太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不认为“明中施舍,暗里填还”,不愿意为他人做好事。由此可见,千百年来流传的这些老话题,现如今仍值得商榷一番。
给别人行方便,自己真的会得到方便吗?如果本人乐于济助他人,自己会得到一定的报偿吗?对此,一些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事实胜于雄辩,要弄清这些问题,还是用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吧。
先举第一个例子:一个乡下人进城经商,在一条街上开了家店铺。刚来不久,他就发现这条街不仅生意不好,而且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残砖乱石。乡下人觉得奇怪,就向相邻的商家请教。相邻的商家告诉他,路不好走,经过的人或车辆就会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增加商机。
乡下人对这种逻辑很不以为然,他不听周围人的劝阻,坚决搬走路上的砖石,并找人将路面修平。从此,这条街人车畅流,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众人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通畅了,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了,何以商机反倒增多了呢?乡下人答道:路不好,人们多绕道而行。经过的人少了,商机又怎能多?
再讲第二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女子,丈夫出海远行,数年未归。由于思念,她每天都到海边岩石上守望。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女子照常来到海边。海上狂风大作,她远远望见一艘帆船在汹涌的浪涛中苦苦挣扎,最后开始慢慢下沉。女子来不及细想,飞快地跑回村里,召集村里人去救助海难。当船上的人平安上岸后,女子不由悲喜交集——被救上岸的人中有她正在远行多年而今朝归来的日思夜想的丈夫。
再看第三个例子:有些人跳广场舞,离住宅区较近。按道理说,为了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休息,音乐的声音不能放得太大,晚上结束的时间不能太晚,要是这样做了对他人和自身都有好处。然而,有些人只管自己跳的尽兴,不管他人感受如何,音响功率很大,声音刺耳,而且很晚了也不收场,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烦恼,影响了学习和休息,为此引发矛盾纠纷,甚至大动干戈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