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子百家,凡是国人应该都不陌生。但要是问一嘴这诸子百家具体都是指哪些家,肯定会让不少人一头雾水,或者还会引起众怒——百家啊,谁闲着没事背得过来?
诸子的学派没有百家,所谓的“百家”其实指的是诸子典籍的数量
其实“诸子”压根就没有百家,甚至连几十家都没有。“诸子百家”这种说法首见于《汉书》,班固当年是这么说的: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啥意思呢?就是人家老班费了老鼻子劲搜集到的诸子典籍数量共有189部、4324篇,并将其归类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不过傲娇的老班认为小说家太low上不了台面,就将其剔除,形成了“九流十家”。
除了班固,还有不少人替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术思想划分过门派。比如九流十家,班固就是引用了西汉人刘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中为诸子百家做出的定义。而荀子则在《非十二子》一文中痛批过“六说十二家”,并得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赞同,以至于后者在《史记》中认为诸子只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这六家。
《汉书·艺文志》虽然不是最早总结诸子百家的,但却是归纳整理相对比较全面的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归类和划分是不那么准确的。比如说无须翻资料或上网检索,我想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诸如兵家、医家这样的“漏网之鱼”。事实上,仅有十余家的诸子恐怕很难形成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启蒙大潮,但大多数学派最终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比如很多学派其实上述九流十家的分支,像一度成为“网红”的杨朱之学,说他自成一家也可,但在理念上却跟道家很接近;比如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派的典籍很难得到保存,甚至还需要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连后来发达了的儒家都不能幸免,比如《春秋三传》中的《公羊》、《榖梁》就一直口传要义,直到汉朝时才诉诸于文字);再比如敝帚自珍的传统恶习,也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等到了秦汉交际时期,经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的两场浩劫,无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传承就此散佚,唯有九流十家得以幸存,最终又被儒家一统天下。
虽然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被儒家妖魔化过,但确实是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说一千道一万,唯有存在的才是合理的。那些干不过儒家、最终只能尘封于故纸堆中,甚至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的诸子百家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合时宜。
比如纵横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那些笼罩在纵横家身上的神秘色彩,大多数应该是忽悠出来的。
说到不合时宜,主要体现在诸子的政治理念上,比如墨家。
墨家堪称是上古时期华夏文明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门面担当”,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工匠,更具备了科学家、工程师的雏形。如果墨家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机会,那么两千多年后当“我大清”面对洋鬼子的坚船利炮时,恐怕能拿得出手的就不是黑狗血、童子尿这样的“大*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