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从陈寿到乾隆,人们对关羽的评价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得归功于小说。
从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变得越来越丰富。
所谓“演义”就是讲史演义,类似今天的评书。
后来有人把说书演义的底稿整理成文字,就形成了最初的三国小说。
我们说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说他一个人创作出了全部内容,而是说他是最初做整理工作的那个人。
后来,有出版商出版了三国小说。一开始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版本,最后,清代的毛宗岗父子修订了一个完善的版本。
我们今天说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指的就是这个最终定本。
02关羽的形象,从史实到小说的演变过程中,一点点丰富起来。
以现代人的观点,在理解历史人物行为逻辑时,总会多加一层探究,不会用非黑即白的观点去看待某人某事。
但是,在流传过程中,三国的人物形象都是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黑白分明,越来越脸谱化。
讲故事的人会想尽各种办法,突出人物身上某一个鲜明的特质:曹操奸诈狡猾、刘备仁德兼备、诸葛亮神机妙算,而关羽就是讲情义的代表。
随着三国故事的流传,关羽有情有义成了一种共识。
讲故事的人就会为此增删或者修改情节,进一步强化这种共识。
比如,《三国演义》里,曹操俘虏关羽以后,安排关羽和两位嫂子共处一室,这是在试探关羽的人品。
而关羽这一夜手捧《春秋》,看到天亮,让曹操心服口服。
而关羽一夜不睡,体现的当然是他对刘备有情有义。
这个情节在某些版本的三国小说里是没有的,毛宗岗把它加到小说里,还特别强调这个情节重要,就是因为它充分地表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的核心特征——曹操的“奸”和关羽的“义”。
曹操爱才,一直想把关羽收为己用。他想关羽把持不住,就没脸再回去找刘备,自然会跟着自己了。
而关羽的坚守,也就不只是在男女关系上保持清白,更是在表达忠于汉室,忠于义兄的决心。
03三国的武将很多,三国之后也是名将辈出,为什么千百年来,大家都选择了关羽作为“义”的化身呢?
人们强化关羽的“义”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关羽特别适合表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