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只是提出复礼还坐不稳前浪的第一把交椅,但孔子牛就牛在,他不仅提出了复礼,还提出了仁爱,这就奠定了他日后超凡入圣的基石。
到底什么是仁爱?仁爱往简单里说其实就是爱人。你想想,一边要用礼来强化阶级差距,给统治者拉了一沓羡慕嫉妒恨,一边又要世人具备仁爱之心,共创和谐社会。你想这本质上不是自相矛盾吗?那怎么办?
孔子说了,仁是仁爱之心,人们最开始接触到的仁就是对亲人的爱。好比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如果天下每一个人都能把别人的爸妈当成自己的爸妈,把别人的子女当成自己的子女,这个社会就和谐稳定了。
孔子又说了,说当我们有了仁,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守礼。就好比子女爱父母,会自然而然的尊敬父母,从而遵守各种尊敬父母的礼仪。
话说回来,孔子这个观念给礼治找了一个很靠谱的论据,更重要的是他让仁和礼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而是像小燕子一样能够飞入到寻常的百姓家。比如儿子要孝顺父亲,儿子得听亲爹的话,这就是礼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后世时常提起的孝道。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特别的强调孝道,甚至要以孝道治天下。就是因为孝是礼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与此同时,礼仪的观念也逐渐的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心里。孔子认为统治者不用刻意的去监管,只需要派人教化,让百姓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可礼治,并且下意识的遵守礼治的要求。
这样一来,统治者就能够用很少的成本来维护社会秩序,国家也能够维持稳定和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