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2019-02-12
于老师说:
寒假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下学期的课本预习得如何呢?
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3、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害。
三、时代背景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
闻先生 “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四、字词积累
卑劣(liè)诬蔑(miè) 卑鄙(bǐ)
离间(jiàn) 蛮横(hèng)赋予(yǔ)
卑劣:卑鄙恶劣。
诬蔑:诋毁和破坏名誉。
蛮横: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予:给予。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五、课文探究
1、全文可分三个部分,如何划分?各写什么?
分析: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罪恶行径,严责敌人造谣诬蔑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反动派的虚弱本质,阐述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发扬云南的光荣爱国传统,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历史任务,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为了正义、真理虽殒身不恤的坚贞意志。
2、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3、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公仆无罪而遭毒手;要打要*,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而是“偷偷摸摸”地暗*;*了人,。还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4、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5、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6、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7、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体现在6—10自然段。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8、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9、总结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课文探究
1、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6、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7、拓展研究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一、学习目标
1、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演讲特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3、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学、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王选: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于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是节选了其中的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四、字词积累
抉(jué)择 贴(tiē)切 枯燥(zào) 扶(fú)植
趋势(qū) 堕落(duò) 膏药(ɡāo) 狡辩(jiǎo)
出类拔萃(cuì):指才干、实力、能力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的地方。
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五、课文探究
1、划分文章段落。
(第1段):交代演讲背景,引出演讲话题。
(第2~7段):讲述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第8段):呼吁溶于集体,实现自我价值。
2、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原因: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规律、历史潮流。
影响: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意义: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多出成果。
3、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所提到的“I+WE=Full I”这个公式?
我们每个人需要把自己溶在“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
举例论证:引用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有扶植年轻人的传统,出了25个诺贝尔奖得主的事例证明扶植年轮人是一种历史规律。
道理论证:引用盖茨的话证明自己60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公式呼吁大家溶于集体,实现价值。
5、从这篇演讲稿中,你觉得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能学到些什么?
课文表现了他爱国奉献、甘为人梯、心胸开阔、敢说真话、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
王选站立在IT时代最高点,领跑于同行最前列,身居高位却心静如水不以“权威”自居,成就显著却心态平和不以“名人”自诩。审视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遗余力,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自省和自律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
6、这篇演讲以精辟独到的见解和幽默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的独特风采,请找出能表现这两大特色的句子来赏析,并在小组内和同学分享。
例: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以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喻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人的精气神特点,幽默生动,通俗易懂。)
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点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把演讲、作报告说成是“卖狗皮膏药”“招摇撞骗”,表现出作者的谦逊、幽默。)
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一个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三个词语依次可理解为:淘汰、落伍了的老朽;正当红、核心人物;未来决策者、领军人物。)
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说法,使语言显得既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7、听了王选教授的演讲,你有什么感悟?
从王选教授身上学习到,要把个人的兴趣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
8、课文小结
本文节选了作者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的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爱国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精神。
第16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襁褓、肤浅、分崩离析、行将就木、自圆其说”等词语。
2.了解与作者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4.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
二、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文化充满兴趣。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涯。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8年之久,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三、背景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在1916年举行的第六届奥运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加之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用兴奋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并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四、知识链接
奥林匹克运动(Olympic Games),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也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其核心骨干组织系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思想,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奥林匹克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和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五、字词积累
襁褓(qiǎng bǎo) 凋零(diāo) 携手(xié)
萦绕(yíng) 嵌入(qiàn) 绚丽(xuàn)
枷锁(jiā) 拙劣(zhuō) 野蛮(mán)
挚爱(zhì) 湛蓝(zhàn) 麦穗(suì)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推崇:十分推重。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枷锁:枷和锁链,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拙劣:笨拙而低劣。
愧不敢当:感到惭愧,承当不起。
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乌托邦:原为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中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理想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作“乌托邦”,意即“没有的地方”。后来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六、课文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回顾过去五年,指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好前景。第二部分(2~7):指出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大众参与性、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第三部分(8~10):盛赞今天的聚会,憧憬美好的未来。
2.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盛会的背景是怎样的?
示例:1914年到1918年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
3.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反衬。通过阐述1914年到1919年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展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以及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4.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示例: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一般体育运动带给运动员的是勇气,是拼搏的乐趣,是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而奥林匹克主义带给人的是自信、平和,是美感和荣誉感。
6.从第5自然段来看,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他决心怎样做?
示例: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少年。因此,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思想向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呼百应的体育观靠拢,两者逐渐融合为一体”,从而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7.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示例: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8.细读第7自然段,说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示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但可以促进和平、公平、公正;虽“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可以促进教育。“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由以上可以看出,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大众参与性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内涵。
8.应如何理解第10自然段的内容?
示例:这一段运用了象征手法,既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旨,强化了感情。
9.第4自然段中的“二者的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了更深刻的体会。
10.简要概括这篇演讲的主旨。
示例:顾拜旦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他认为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表明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美感和荣誉感。
11.演讲需要激情,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激情的。
示例:演说一开始,作者在回顾了过去五年局势后指出“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是奥林匹克主义“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前景是“豁然开朗”的。在演说的结尾,作者又说到“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既有对现实冷峻的认识,又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且满怀必胜的信心。在演说中,作者也不断地使用反问、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盛赞奥林匹克运动的作用和对人类深远的影响,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如写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时,作者道:“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又如在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时,作者用“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甚至不足以……”一组排比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所需要。
点击进入初中语文公众号
回复 八下第四单元
即可获取课件及电子版文档哦~
▼
注:本文由初中语文(ID:chuzhongyuwen100)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