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108天,我们一起读《孟子》,今天是第59天,《告子》之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
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如下:
公都子(孟子弟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的说法。’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不为善。所以在周文王、周武王执政时,人民都是向善的;在周幽王、周厉王执政时,人民则趋于横暴。’还有人说:‘人的本性有的是善良的,也有人本性就不善良。所以尧帝在位时还有象这样不善之人,有瞽瞍这样的父亲却也有舜帝这样的良善之人,商纣王那样不善的国君也有微子启、比干那样善良的兄长和叔父。’您现在说‘人性本善’,那么其他这些人都说得不对吗?”
孟子说:“人的天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像那些不为善的,不是天性的过错。恻隐之心,是个人都会有;羞恶之心,是个人都会有;恭敬之心,是个人都会有;是非之心,是个人都会有。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只不过不去想就不觉得了。所以说:‘寻求就会得到,放弃就会失去。’人和人之间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是因为有些人的才能、天资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诗经》中说:‘上天孕育万民,有万物就有法则。人民懂得了这些法则,就会向往真正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做这首诗的人,是懂得正道的!所以有万物必然会有相应的法则,人民懂得了这些法则,所以才会向往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