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附近的家塾开在居民楼里。
远大路上的国学馆,身着汉服的孩子在上课。
一家国学馆内部
私塾、国学班、读经班、家塾……换上黑色的汉服,在“先生”的带领下,孩子们拜孔子、背诵着《弟子规》,这是时下国学班常见的一幕。
3月20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规定: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
近期,教育部再次印发通知称,不得以“国学”为名,传授“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近两年,国学班、读经班、私塾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变得火热。记者调查发现,仍有国学班开在小区中,并声称可以招收全日制学生。《弟子规》则成为国学班的标配,但是在专家眼中,鱼龙混杂的国学培训渐渐成为忽悠家长的“伪概念”。
学什么?
《弟子规》成国学班标配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西北三环外的远大路附近,一家国学馆装饰得古色古香,室内摆放着孔子画像、“童蒙养正”的牌匾和满架的读物。
这家国学馆中,弟子规班每周上一次课,共24课时,收费为3840元。工作人员表示,学习《弟子规》是通过现代教学方法讲解演绎经典国学精髓,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社交习惯。同时可以积累汉字认识,学习国学通识,教学对象是4岁至7岁的孩子。
在这家国学馆中,除了读经外,还有古琴、古筝、围棋、毛笔字、绘画等课程设置。国学馆工作人员称,虽然课程不同,但都是让孩子了解国学,了解传统礼仪。
东四环附近的一家国学馆展示的视频中显示,五六岁的孩子们身着汉服站成两排,一边唱着“弟子规,圣人训”,一边做操。
一家名为喜舍语堂的国学班,招生的儿童为1岁半至6岁之间,每天上课时间为8:30至17:00,学费为6000元每月。授课内容包括《弟子规》等诵读内容。
记者通过对十家国学班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国学班中,《弟子规》、《三字经》几乎是所有国学班的必修课。有些国学培训班会自己编撰教材,同时辅以古筝课、书法课、围棋课等内容。在一些国学培训机构中,还开设数学、记忆、武术等课程。
一名幼儿园大班的家长表示,现在课本里古文越来越多,让孩子早点背诵以后考试就不用发愁了。“孩子回来给我们背诵一些,培训班还把《弟子规》排练成节目,给家长进行汇报演出。”
一家国学馆工作人员认为,让孩子学习国学和书法,许多家长有着不同的想法。“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变得安静一些,不再那么好动。也有的家长想让孩子事先接触,为上学做准备。”
怎么教?
开在居民楼可以全日制
双桥地铁附近的一栋居民楼一层,玻璃上贴着家塾“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字样。在入户门处,贴着“家塾”,房间外观与其它房屋并无不同。
自称为缘梦的老师表示,这家国学培训机构的课程分为早教、幼儿、少儿三个阶段。课程有全日制与周末班,因材施教,文礼并重。“我们以培养孩子心性为目的,把握教育的全程性。以《弟子规》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现代礼仪课程,教育孩子活泼好学、知书达礼。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格调雅致、阳光充足的视听环境,通过琴、棋、书、画的熏陶达到开发右脑、全面激发孩子潜能的目的。”
当记者询问教师资质时,缘梦老师只是称“专业师资”,而无法提供相关的资质证明。“我们注重育人,授课老师都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传统文化学习经历的老师,具有强烈的文化情怀和人文素养。”
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该培训机构的注册地并不在这个居民小区中。在其机构发出的“诚聘国学老师”的招聘启事中,对应聘者的要求为:讲普通话,有幼儿教师经验者优先,有艺术类特长优先。有传统文化读经经验,有立志传播圣贤传统文化教育者优先。
一家名为“思远堂儿童读经学园”的国学班,在北京拥有三个校区,接收2至13岁的孩子来学园读经。有走读班、住读班、周末班,还有夏令营、冬令营。思远堂读经学园诵读的内容主要有中文经典、西方经典、美术、音乐经典。开设了体操、八段锦、易筋经等。家长还需观看《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读经教育全程规划》、《读经教育百问千答》等相关理论,才能入学。
4月29日,记者来到思远堂儿童读经学园广外校区,发现该校址位于一小区内。然而记者按照其官网所述,在茶马街6号院第三区并没有发现思远堂学园,联系电话无人接听。拨打其主校区电话,负责人告知,广外校区目前没有营业,具体什么时候重新开始营业,还得等相关部门的通知。对于关门的原因该负责人语焉不详,“教委要审核我们很多项内容,所以现在只有等。”
为何热?
利用家长心理趁虚而入
“‘国学’这个词产生于近代,是因为有了‘西学’,部分士大夫担心民族文化根脉断绝,才提倡所谓‘国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说,现在的“国学热”是另一种情况,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经典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中国人富裕起来后有新的需求,这两个因素共同造就了所谓“国学热”。
在王风看来,经典教育是必要的,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学班”,只是把这种社会心理的需求,转化为一种商业运作,“或多或少含有欺骗性”。有些家长抛弃义务教育,让孩子专门学所谓“国学”,属于走火入魔,而且违法。
“现在谈国学,基本上都是伪概念。国学这个词诞生于近代中国跟西方的交流之中,基于一种文化保守主义提出来的概念。”文史学者杨早表示,现在再来谈国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从1840年开始,中国之前固有的学问已经与西学发生过了大碰撞。现在关键问题不是学国学,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需要思考的是传统和现代之间,有没有可以融合的地方,不可融合的地方摒弃哪些,接受哪些?这基本上成为所有人要面对的问题。
“有些人焦虑,病急乱投医,所谓的国学就趁虚而入,因为它相对简单,说得清楚。”杨早表示,比如一说《弟子规》,家长都知道是教孩子做人,因为传统文化中是鼓励孩子压抑自己的。但要认识到,现在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法律上都强调对人权的重视。而且用强权的方式也是治标不治本,小孩听话一时,但他会迷惑。特别是长大进入社会之后,很多事情会给他新的角度。
王风表示,《三字经》中其实有不少问题。而《弟子规》中宣扬的伦理规则,都是小的服从大的,弱的服从强的,晚辈服从长辈,而且基本是一种无原则的状态。“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个‘以幼者为本位’的伦理转向,这是一种进步。教育孩子有教养、懂礼貌、尊敬师长是必要的,但这不能跟无原则服从混为一谈,那是糟粕,需要摒弃。”
专家点评
学经典
无需“国学班”
“所谓国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传统文化有好坏精粗,不能打包在一块儿全灌输给孩子。比如童蒙读物,背背《千字文》有好处,读读《声律启蒙》,孩子们会对汉语的音韵对仗有感觉。”王风建议,传统经典要好好甄别,现在义务教育中,经典确实缺位。在不增加孩子课程总量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一些调整。另外,传统经典如果作为课外教育,相关部门也应对其有所规范,国学班也不是不行,但不能放任自流,至少老师的资质要有门槛。
杨早希望家长能够理性看待国学,理性看待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能完全照搬传统,也不能把西方的东西全部嫁接过来。中国的家庭正处于转型期。现在很多父母认为儿女应尽的义务,儿女却不认为自己该这么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家长、孩子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家长可以引导小孩理解传统文化,但并不是强制他们学习。
“学习传统经典,根本不需要‘国学班’。”王风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自主学习。“其实经典都有面向大众的很好的注释本,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词选本、古典小说,中华书局的《论语》、《孟子》注释本等,大多数家长都能看懂。在不给孩子增加过多负担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学习,每天花很少的时间读一点,觉得重要的就背下来,细水长流。有不懂的一起查辞典,请教他人。这种自主的学习,比让外人来教好多了。”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最主要是让孩子有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比什么都重要。”王风表示,其实所谓的国学一点都不神秘,不应该把它变成符咒化的东西。“到国学班里去咿咿呀呀,穿些奇怪服装,做跪拜,没有什么意义。”
本报记者 赵喜斌 谢宇航 文并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