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那些所有的训教和家规,大多都是由母亲完成的,父亲主外嘛,琐碎日常自然不会过多掺和,我们可以看到古时的不孝之人少之又少,而且从很多的历史剧和古装剧中,我们能感觉到母亲和孩子们的情感一般都很深厚,无论是多么混蛋的世子,还是安贫乐道的普通孩子,对母亲始终是毕恭毕敬。
这些现象应该与当时的世风,和相夫教子的提倡是有很大关系的,母亲的作用在一个家庭当中举足轻重,而且,能够与母亲终日相守在一起,这种良好的情感积淀,也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在成长的哪个时期,母亲都与之相伴,这种与生俱来的安全感,值得我们现在的孩子去艳羡和攀比。
过去的离婚率几乎为零,家庭的完整性,也是孩子们基本不用担心的事情,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永远都不会遭遇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创伤,孩子们只需单纯而又饱满的度过他们的婴幼儿至青少年时代。
对比当下,孩子生下来之后,有正式工作的女性朋友只有98天的产假,特殊的单位和工作性质不一样的,最多有一年的产假,那些急于出去挣钱的家庭,要去外地打工的家庭妇女,陪伴孩子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甚至常年见不到父母。
我们的孩子大多都是隔辈长起来的,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母爱的那份渴望,对家庭团圆的期待,几乎伴随着整个童年,甚至整个人生。
于是,现实中不少的孩子就成了这样的:
- 老人溺爱之下的问题孩子
- 缺少父母陪伴没有安全感,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
- 没规没矩,异常叛逆的熊孩子
- 离婚率持续增长下受到心灵创伤的单亲孩子
- 监督不善之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 相关年龄段得不到良好启蒙教育和陪伴互动,而出现病理反应的孩子(比如语言迟缓等)
等等等等,某种意义来说母亲的角色其实就应该是“相夫教子”,男女有别,别在哪里?你把所有的区别都找平了,男女确实在事业和公众场合的曝光度上几乎一样了,但是,家里的孩子却失去了他们本应得到的亲情陪伴。
如果非要讲究男女的绝对平等,孩子就成了牺牲品,他们应该享有的母爱,父爱,以及在他们成长阶段,家长应该给予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引导,孩子又该找谁去要呢?这些是老人能够做到和替代的吗?
生而为女人,单从从性别上来理解,本分的事就是顾家顾孩子,我们不是提倡纯粹的“相夫教子”回归家庭,大环境也不可能完全能回得去,但是当工作和挣钱跟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做出让步的永远都应该是前者。
我们至少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阶段重视起来,最好是陪伴在身边:
- 哺乳期(0-9个月)
- 语言启蒙期(3岁之前)
- 性格发展期,(3-12岁)
- 叛逆期(10-16岁)
- 孩子上学时重要的几个阶段(1年级学习作息习惯养成期、3年级跨阶学习期、五年级督促期、中考和高考前后)
这几年就是孩子最关键,对人生起到决定性教育的几个的阶段,有条件的情况下父母一起,没条件下最起码妈妈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并且做到是有效陪伴,休假多少天你做不了主,可是,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你却分得清。
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比如当下好多幼儿高发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已经令许多家长警惕和胆颤了,还有青少年犯罪的那些事例,即使你辞掉工作把后半生都搭进去,可能再也换不回他们最需要你的那几年了。
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不多,最关键的几年里你足够重视,最好在身边就可以,他最渴望有你的日子里,你在就行,什么都可以错过,唯独孩子的成长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