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知道”知识和“了解”技法,更应该让学生“理解”,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学习的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应具有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只有理解了美术元素中的重要思想,才能将其所学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色彩的世界”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对比色和类似色的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创作表现。理解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奇特效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要素对画面的作用,并能运用于美化生活中。本课给出的作业建议为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那么,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画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来画?画多大合适?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来定夺,而任何一点都会影响到本课作业的成效。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来分析如何基于理解设计本课的美术作业。
看似简单的学生作品,真的简单吗?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蓝紫色调的小树林表现得和谐统一,在跳跃的小动物的点缀下显得轻松活泼,而火烈鸟更是学生喜爱表现的动物,红绿对比色调运用得十分大胆。可看似简单的两幅学生作业仅仅在40分钟的课堂内能够完成吗?具象的表现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景物,教师不提供任何图像,这个要求换作专业画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是一个小学生呢!看似自由度更大的作业设计,学生在表现时还是会有很多雷同:蓝天、白云、太阳、草地、树木、高山、大海······即使老师尽力启发,学生会添加花朵、小鸟等细节,但是内容依旧不会丰富。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色调。这些在幼儿园开始就储存的图像,在学生心目中都有了概念化的色彩: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花朵是红的。许多被固化的概念色会干扰学生对一个色调的主观控制,组成的画面自然与低年级时一样,花花绿绿。这样的画面若称为对比色调似乎还可以成立,当然色彩对比关系上会相当混乱。但是要形成类似色调,几乎没有可能。另外,学生在表现具体景物的构图方面,也出现一定的困难。除了色调混乱外,作业完成度也非常低。看似简单的学生作品,完成起来实则并不简单。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看似成功的作业,学生真的理解吗?
教学中,学生在表现色彩时常因受到造型的束缚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使色彩作业的表现越画越脏、越画越难。为了解决造型给色彩带来的困扰,教师尝试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风景图片,这样的方法减去了构图、造型的困扰,降低了作业的难度,保留了本课色彩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一种可取的办法。在尝试后,学生的作业效果似乎还可以,但是学生几乎都是照着图片原有的色彩进行表现的,虽然作业的要求是色彩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进行调整,但是学生被原有图片的颜色给束缚住了。那么,将去掉颜色的风景图提供给学生不就解决这一问题了吗?结果还是太理想化。学生看到画面后仍旧受到物体固有色的困扰,草地仍旧是绿的,花依然是红的,画面在色调表现上依然出现困难,学生作品出来后,基本都是对比色调。几乎每一堂用具象景物来表现色调的课,最后的作业都因固有色的束缚而以失败告终。虽然学生依赖照片会表现色彩,但学生真的理解色彩吗?只是固有化地表现色彩,而不是真正地运用色彩,那看似成功的作业效果又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