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后来,刘邦定都长安是因为一个叫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7.中矢归天,安排后事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 “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驾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
【秘闻轶事】
1.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早先,您说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现在我的产业和我二哥刘仲比,谁的多?”这是刘邦对他父亲说的话。年轻时的刘邦,不愿意干庄稼活,游手好闲,可能没少挨老爹的骂。如今当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份产业确实值得炫耀,不知刘太公听了儿子的这句话,感慨如何?
2.伤胸扪足
项羽对汉王说:“天下动荡不安已经有好几年了,仅仅是因为我们两个人。我愿意与你挑战,不要再使天下父子家人受苦了。”汉王说:“我宁肯与你斗智也不与你斗力。”接着,汉王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行。项羽大怒,命令埋伏的弓箭手射汉王,射中了汉王的胸口。汉王却摸着脚说:“这小人射中我脚趾。”当时,楚军势强而汉军势弱。如果坦言射伤胸部,恐怕会动摇军心。开国的帝王,即使是在仓猝之间遇到危难,他的智慧也自然是与众不同。
3.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他不起,但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汉王的架子,筑起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并向全军宣布说:“凡我汉军将士,今后得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
当形势不利时,刘邦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刘邦在成臬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4.汉高祖声东击西擒韩信:利用错觉出奇制胜
汉朝时候,功高震主的韩信,在楚汉对峙期间,向刘邦讨封王,刘邦因此与之生了嫌隙。后因韩信有功,刘邦封其为楚王。后又有人告韩信意欲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地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韩信知道刘邦喜爱巡狩游历,又见他未带重兵,疑虑大消,去见刘邦,立即被武士逮捕。韩信懊恼地对刘邦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故当烹!”刘邦并没有烹他,改封他为淮阴侯,留任长安,形同软禁了。
“声东击西”之计,是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计谋和策略。通常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示之攻,欲攻而示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使敌方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以达到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的目的。“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名人评说】
著名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他们对待敌对意见的态度上。项羽不能忍受批评,白白失去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懂得忍下人之言,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历史遗迹】
刘邦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历史启示】
汉高祖刘邦:以势借势——坐拥万物
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由于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弄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到了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接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和秦朝对立。从次,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其中最强大两支起义军在民间崛起,其中一支是沛县的沛公刘邦,另一支是吴中一带的项羽和叔父项梁。
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秦朝,拉开了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朝。
虽然中国在秦朝就得到了统一,但到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时,才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刘邦的仁义宽松政策,使全国民心得到了凝聚,使汉朝逐渐走向强大,为汉朝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使中国的经济和农业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为后世的汉武大帝击败匈奴积累了资本。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生性豁达,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来讲下刘邦发家的故事:
刘邦作为亭长,押送徒役去郦山,走到丰西大泽中时,眼看赶不到郦山,就于夜晚放了所有的徒役,一个人在树下喝闷酒。尽管押送的徒役都走散了,但还是有十几个人愿意跟着刘邦干;于是,刘邦决定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此时,刘邦酒醉还没醒,就让一个徒役在前边先走,发现前方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就是一个洞内,有一条巨大的白蛇挡住了去路,众人用树棍去驱赶那条大蛇,但因为那条大蛇会喷雾,很多人都吓退了。过了会,刘邦乘着酒意,一个人又走到洞内,拔剑去斩那条白蛇,结果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便畅通。
后来,刘邦酒醒了,随从发现白蛇被刘邦斩*。刘邦借势说自己是赤帝之子,那条大蛇白帝之子,*白蛇是赤帝子*白帝子,那些随从都深信不疑,便都推举刘邦为义军头领,同时四方老百姓也都来投靠刘邦。自此,刘邦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一支大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艰难创业的开篇。
刘邦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与项羽结为异姓兄弟,兵分两路攻打关中咸阳,立下“先入关中为王的盟约。由于项羽的叔叔在定陶一役被秦朝名降章邯所*,为了给叔父报仇,项羽没有直接进攻关中咸阳,而是北上巨鹿,怒*宋义,夺其帅印,然后运用破釜沉舟的战术,大败章邯三十万大军,成就了战争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
另一方的刘邦大军,开始时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义军大破秦兵,步步推进,直逼咸阳宫。因事前张良再三劝告,进军咸阳城时不可冒进,以避免引起项羽的疑心;所以在进攻咸阳城时,刘邦一直在城外徘徊,对于是否进城忧郁不决,但萧何、曹参等人力劝刘邦先入咸阳为王。刘邦眼看进入咸阳大势所在,民心所向,最终还是决定顺应时势,选择进入咸阳城,接受秦三世子婴皇帝的投降,自封为关中王。
历史在不断的演变,到了后来的鸿门宴,以及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再到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运用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术大败领关中地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在项羽攻打齐国贵族后裔田荣时,刘邦以“义帝发丧”为由,联络各方诸侯,公开声讨项籍,开始了4年的楚汉战争。
在争夺成皋之战中,项羽在击败彭越后,屯兵广武与刘邦形成对峙。开辟北方疆场的主帅韩信,此时在潍水之战中歼灭了齐楚联军,开始对楚军的侧翼进行迂回战略,另外汉将灌婴也率军直奔彭城。项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粮绝兵乏,无力再战,便向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归楚。
刘邦本以为战争结束了,在张良、陈平提醒下,立刻认识到:要得天下,必灭项羽;天下归一,是民心所归,大势所向;只有打败项羽,才能开创千世万代基业。于是,刘邦借势,交出帅印给韩信,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在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羽在乌江边自*。
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开创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汉朝。
观其刘邦一生,他生于乱世,正是借助于时势,成就一代伟业。可以说,刘邦在以势借势上,天下无人能及,先借助农民反秦大起义之势,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后借助仁义天下,民心所向之势,进入咸阳城成为观众王,最后借助天下统一的时势,灭掉项羽,成为一代帝王。
在刘邦的成功上,除了刘邦的心胸豁达,仁义天下,知人善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懂得运用时势,以势借势。刘邦的一生,起步在借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雄才谋略,从而赢在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