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意是指损失了夫人(指妻子)和士兵。
该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公元前633年,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政治斗争被迫流亡海外。在经过艰苦的流亡生活后重耳最终在外获得了支持返回晋国继承王位,即晋文公。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的忠臣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他。晋文公回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他决定与秦国联姻,为了表示诚意晋文公将秦国的公主怀赢娶为夫人,然而晋文公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两国关系逐渐紧张。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决定对秦国发动战争。
在战争前晋文公询问介子推的意见,介子推建议:"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可也"。晋文公不听劝阻执意发动战争。战争爆发后晋军在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后秦军发动反击,晋军损失惨重不仅失去了许多士兵,而且晋文公的夫人怀赢也在这场战争中失踪。
最终晋文公不得不与秦国讲和结束了这场战争。经过这次战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成语在晋国流传开来,用以形容在战争中不仅损失了士兵还损失了夫人的惨状。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有时候决策者的错误决策会导致国家的损失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谨慎考虑,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