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郑恒呢,就更是矛盾的一个人了,换言之,就是完全对立的两面派人物。郑恒在前面几幕都是“先闻其名,未见其人”, 到故事接近尾声时才出现。郑恒是起到破坏作用的,用奸计坏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没有成功的。
可他在败露之后却是撞树而亡,这一幕是充满了戏剧性,可也体现出了文人的节操。
郑恒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因着他出自于书香门第的家族,作者也给予他文人的风骨,让他不至于辱没了门楣。
因此,细读原文后不难发现郑恒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是最强烈的,也是最具有普通人的特性,偶尔有为一己之私而作恶的行为,可本性上又有着君子的凛然道义。这样的人物,明显就是将现实中的人物“藏”于纸上,对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西厢记》虽然只是一部戏剧,可其中浪漫的情诗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却是让其从流传至今的同时代作品中脱颖而出。
里面的诗词饱含情感的同时又兼具美感,例如夸姑娘好看时,是这么写的:
“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又例如在表达情思时,是这样的: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这样诗词多具有画面感呀。可见人人称颂的经典,都是值得细细读来的。
再说到社会内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写故事,无论是以“大团圆”结尾,还是以悲剧收场,里面都会隐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与阶级矛盾。像是《西厢记》中很明显的我们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古以来,婚配的不合理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文人志士的无奈,那就是作者王实甫的无奈。他有抨击社会时的激愤,却也有身陷于此的悲哀。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矛盾,其实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作者的矛盾性。
所以说,作者写故事,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