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柃的开花枝条,叶片与龟甲冬青十分相似(@刘军 摄)
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通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 1743-1828)大神,作为柃木属的建立者,1784年发表滨柃时,将它错认成了冬青属(Ilex L.),并以 I. emarginata Thunb. 进行发表,1904年日本著名的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Tomitaro Makino 1862-1957)进行了修订。
滨柃的异名,第一条便是Ilex emarginata...没想到大神也在它身上翻了车!
2逆境中求生
滨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闽沿海与台湾岛的岩滩石缝生境,低矮的灌木属性,加上无毛无翅无钩的种子不利于种群扩散,导致种群规模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其他海岛植物,如全缘冬青、红楠等低。雪上加霜的是,滨柃还是雌雄异株植物,如此天不时地不利的条件下,滨柃为何依旧能年复一年顽强的生长在各处未受人为干扰的岩滩上。
逆境中求生的滨柃(本文作者 摄)
有科研人员出于好奇,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它在舟山群岛的种群遗传结构,意外地发现不同岛屿间滨柃种群发生了个*流,而全缘冬青和红楠均未发现岛屿间的个体混杂。
滨柃一个开花季后可结出大量果实(本文作者 摄)
原来生于海边岩滩的滨柃,它的果实和种子能随海水漂移到附近岛屿,通过种子漂移建立起基因流,这相当于在岛屿间架起了基因交流的桥梁,这对于维持滨柃在舟山群岛的稳定繁衍是有利的。而全缘冬青和红楠的种子经过海水浸泡后几乎无法萌发,它们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高于滨柃。正是应了那句“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但打开了一扇窗”。
3借着冬青出名一把
由于具有耐盐碱、抗风浪的特性,在沿海的绿化中开始被人们重视,现在滨柃可在我国沿海港口码头、滨海公园、沿海风景林、防护林中得见其身影。此外,滨柃耐贫瘠,可通过纤细密集的根系吸附于岩缝内,在一些垂直面或大坡度的绿化中具有应用潜力,如一些宕口、废矿区等,被冠之以“超级龟甲冬青”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