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能找到图片来源
女儿大学毕业,工作落户在西安和深圳,我们夫妻从此像候鸟一样来往于三地。初到西安,看到有卖锅盔的,大如轮,小似饼,甚是好奇,烙馍样的饼竟能做的这样厚,烙熟还不焦。过去曾听从西安回去的人说起过锅盔,描绘得很神奇,大、厚、香,特好吃。看他们每每说起,眉飞色舞的样子,不由就问一句:“锅盔说的那样好,有咱们的烙馍好吃吗?”对方说:“各有特色和味道,不信你试试?”这不是抬扛吗,运城又没锅盔,咋试?
那天去小区外买馍,不巧卖完了,旁边一家锅盔店排起了长龙,我也排队买了几个,做晚餐用。拿回家与妻子先尝了尝,看着稍微泛出焦黄的外壳,一股香气直钻肺腑,着魔般地先吃为快。妻子说:这锅盔做的与咱们烙馍就是不一样。
▲图 | ZOL摄影论坛。网友@tutu0404
锅盔店里一排排的大锅小锅,每锅一馍,盖上木盖,小火慢烧,又烙又焗,好大一会才出一茬。做法既不同于烙馍,又别于烧饼,三者有共同处,又有不同。烙馍纯是个烙字,烧饼又重于烤,锅盔烙烤焗兼用。
一个外地人看了吃了,才能明白锅盔名字的由来。掰开锅盔,不同于烙馍的油盐层层相叠、状似发好的大馍,焗烙而成,既有馍的宣,又有饼的香,还比蒸馍含水少了许多,作为出门在外或居家食用,都是充饥佳品。颠簸在路,放牧于野,做工异地,带上它,也就底气十足了。
▲ZOL摄影论坛。网友@tutu0404
从北到南,在深圳住了好些时候,脑海里总抹不去对干粮的探究。南方人出门又带什么呢?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全国各地的人都有,问了几个南方人,皆说干粮与北方不同。南方主粮以大米为要,大米的做法又没面食种类那么繁多,气候又多为湿热,若带上熟米饭,过夜就会变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外出带米。无论行路还是做工,遇到人家,借锅焖米,一来饭香,二来好带。南方又多竹,荒野取节大竹,削孔装米,火上一烧,香喷喷的竹筒米饭即成。
这样看来,气候还真是决定了人们的口味,北方气候干燥,运城的烙馍、陕西的锅盔、山东的煎饼、新疆的馕……其旨要就是含水分较少,不易变质,能多存几天。战争年代,山东乡亲往前线送的干粮不就是煎饼为主吗?红军战士身上的米袋不也体现出南北干粮的差异?这都是气候的杰作。
改革开放后,社会以飞跃式的步伐快进,出门不用粮票了,只要有钱,随时随地都可买到食物,传承多年的“三宝"也退出历史舞台,烙馍也少有人做了,代之是油渍渍、香喷喷、咬口能掉渣的各色饼子,出门的人再也没有饿着的恐慌了。而我这么多年来,无论居家还是外出,饮食也颠覆了好几个轮回,从将就吃饱到挑食拣食,又升级为随心所欲。
七十年代的高梁面,吃得拉不下屎,暗红的椽头馍,望着就怕,想起胃就起酸。《红旗谱》里的冯老财,咸菜里多放了些油,读着都让人流口水。现在的大鱼大肉吃得腻歪,过去烙馍锅盔的淡香又常回梦里。
▲ZOL摄影论坛。网友@tutu0404
前天蒸馍,剩下块面团,妻烙了几个馍,偶尔一吃,仿佛又吃到了当年的味道,好解馋,看着娃们的吃相,禁不住又叨叨起陈话旧题:日子再好,也不能忘本哟。
作者:吴根成
一个新西安人的父亲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