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回来的真实原因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4 19:17:40

刀郎的《罗刹海市》火的一塌糊涂,原因是娱乐圈的圈子文化尽人皆知。不过娱乐圈就是让人娱乐的,把圈子爆出来没多大风险,还能获得高流量。

但是高材生留美不归,与我国学术领域的圈子问题有绝对的关系,其实这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业内人士大都不愿意谈,即使被逼无奈不得不谈也往往是蜻蜓点水适可而止。之所以如此,谁都不愿意跟体制过不去,谁也都不愿意鹤立鸡群得罪自己上下游所有人。

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问题,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事。但是存在什么问题,懂的人不说,不懂的人根本不关心,普通百姓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真正教育科研方面的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产业链利益链的形成,圈子文化比任何其他事情都严重。这种产生教育科研腐败的土壤不除,教育科研方面继续出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一,不管哪个领域,讲出身讲圈子是潜规则还是明规则?

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人就存在一个顽疾——言行不一。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那什么的人有市场有地位,对教育本身起到的破坏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天妒英才”被毁,不是因为难以融入圈子?科举制之前,文化的圈子讲究传承,就像现在的相声圈一样,特别注重师承或家学的正宗。科举制本来是为了打破九品中正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目的就是端掉那些传承千年的家族根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文化人的鸡贼名不虚传,特别能因时而变。不久就把家族传承完全改变了形式,同地、同年、同师等等。

之所以很多成名已久的人物,参加科考的时候要重新拜师,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融入圈子。所以唐朝的牛李党争,会持续一百多年,并不因为祖师爷走了就没事了。这样的情况延续到北宋,王安石的改革,同样留下了类似的利益之争。所以后来,才有了蔡太师的专权。

第二,教育方面的利益圈子形成已久,积重难返。

尽管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一切都是推倒重来从头开始,但是当时国内的文化人,始终还是原来那一帮,而且人数很少。这些人不会因为换了政府,就改变了以前多少年形成的圈子。

大家通过当今的文化娱乐界以什么人为主导就可以知道,文化利益的圈子,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破掉。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有没有受到这样的圈子利益的影响,不了解不敢随便瞎说。但是不管从科研立项,还是论文发行结集出版,目前还是能看出这样的利益圈子的影响。

有些事话说出去不好听,但是因为业内就那么回事,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改革开放虽然释放了全国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科学文化教育方面的利益圈子已经形成,很难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被打破。

所以一直到今天,教学科研,论文发表,著作的结集出版等方面,已经形成的利益圈子,都好像牢不可破。圈外人想要进去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卖身投靠,这对很多读书人是比*了还难受的。所以很多人宁愿留学以后留在海外,或者哪怕有的已经回来了,最后也不得不被排挤出去。另一个就是拜师投靠,通过被导师剥削熬资历,最后被导师捧上去。

第三,张雪峰言论的核心就是让普通人远离圈子。

说实在的,张雪峰的言论,我并没有仔细了解,但是记住了他的一句话:没有背景别想着往圈子里挤。

学术圈子不仅仅涉及到学术成就,更主要的是涉及到年轻时候的利益。因为对于一个科研团队来说,项目的主持人有些无可比拟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学术圈子和利益圈子内部的大佬。谁干什么活,干完了以后是否能通过验收,最后的经费和奖励怎么分配,圈外的人一般是插不上手的,哪怕你是大佬的领导。

所以对于选专业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仅是选专业那么简单,还要考虑毕业以后的一系列事情。这些事情包括:报考研究生的专业,导师的选择,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分配。学术已经形成了圈子,就业当然也已经形成了圈子,进不了圈子的毕业生哪怕你有再高的学术水准,进不了就业圈子也只能一辈子在底层打拼。

第四,利益圈子不是某一个行业才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一样。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当孙子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当爷爷。所以难以把腰哈下来伏低做小的人,要融入各种圈子,比登天还难。哪怕进了某个行业,获得了某个职位,如果想再进一步,没有根基是很困难的。

我国的教育改革不管怎么改,如果不能彻底把利益圈子打破,都很难从根本上见成效。不管是项目审批,经费划拨,包括之后的职称评定以及晋升,单打独斗的人要想成功,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很多已经回到国内的科研人员,最后受不了这样的圈子排挤,无奈之下又远走海外。其实这不但对他们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对国家同样是更大的损失。

如果不能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后还会有多少人回来了再走出去,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