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 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 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B. 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C.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D. 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B.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 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D. 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无所事事地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 我因违法被带到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C. 我被套上铁链,不止因为我“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能逃脱被捕的厄运。
D. 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的无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 “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实施新政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 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D. 小说以小见大,其夸张、漫画式的手法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8.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日:“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 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 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 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D. 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 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 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 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之,国宝不许。(4分)
(2)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4分)
14、王恭谋划诛*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观 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 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 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 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16. 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本没有差别,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周敦颐在黑暗官场中,不同流合污,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他一生的写照。
(3)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以乐府诗或借乐府诗题展现诗人宽阔的胸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村落整新如旧,游人___________。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饱经风雨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D.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去,③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都是为了“望”。
B.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C.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丰富和得到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D.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丰富和得到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都是为了“望”。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他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就在这一天,著名肝胆科专家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他曾说:“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实现不了,但我要把这个平台铺好,希望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材料二:90后“躺平大师”骆华忠已经在家里“躺平”了两年,他不上班,不交际,不劳动,每个月花200元左右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放弃追逐,选择一种低*的简单生活。
即将踏入高三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呢?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将文学中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张冠李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C. “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D. “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
2.B(“开始关注”说法错误,“强调”有误,“关涉”而不是强调。)
3.C(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A.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B.符合“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的观点。C. 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D. “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符合“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的观点。)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文学自觉的标志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此题4分,答对一点2分)
5.①文学的自觉是指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作家借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②《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是文学自觉的体现。③《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是文学自觉的体现。(此题6分,答对一点2分)
6.C(A因果关系错误,不是因警察百无聊赖才抓我。B“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错误。D不是表明“我”被命运捉弄,而是讽刺抨击政府荒唐的法律规定。)
7.B(“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错误,应该是暗示了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
8.①增强语言节奏,渲染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语言结构更简单,句意更明晰,更具讽刺意味。③短句更能体现我内心的恐惧以及警察的专制、冷酷与强横。(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9.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亲历者,讲述了自身荒唐可笑的遭遇。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表现人物:通过警察对“我”的态度,表现其无理强横。④表现主题:“我”的无辜与弱小,与警察的无理强横形成对比,以及“我”的两次荒唐遭遇,体现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寄予了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批判了政府的专制高压。(每点2分,任选3点,意思答对即可。)
10.B(从动词“劝”分析,其宾语部分是“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这个短语是主谓短语,主语为“恭”、谓语是“入”和“诛”,由此判断“国宝”要有停顿;从动词“党”分析,其状语后置内容是“于国宝”,“国宝”以后要停顿。再使用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
11.C (“遐”是“远”的意思,引申为对他人死去的讳称;又特指帝王之死;又犹言登仙远去。)
12.D (“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错,原文有“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意思是道子*了王国宝和王绪,并对自己过去的过失深表歉意,王恭才回到京口。)
13.(1)当时王国宝的堂弟王绪劝他,趁王恭入朝拜见相王时,埋下伏兵把王恭*掉,王国宝不同意。(“从弟”1分,“因”1分,“觐”1分,句意1分)
(2)按照我的忠诚,一定会舍身为国而死,因此王国宝等陷害我不止一次。
(“殉国”1分,“谮”1分,“是以”1分,句意1分)
14.(1)王国宝身居要职,邀宠逞威,独断专行,将危及国家社稷。(2)先帝升天之日,王国宝连夜私自进宫,准备篡改遗诏谋逆。(3)和堂弟王绪结党营私,凶狠狡诈,一起煽动扰乱朝廷。
15.B (“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错误,“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并没有说读书难免疲惫的意思。)
16. ①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句,说理形象,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丰富自我;②比喻。“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活水源头”承接上文“眼前直下三千字”;“东风花柳”引出下文“别有春”。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示例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每空1分)
18.B(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说是“传统民俗活动”,结合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使用正确。第二处,此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不合语境。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表明还没有去。该成语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错误。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语境的使用对象是“旅游胜地”,错误。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故此处应选用“纷至沓来”。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从容不迫:指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信心百倍:指非常有信心。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选用“踌躇满志”比较好。第四处,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前文的“经历劫难”,是经历很多磨难的意思,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故应选用“饱经风雨”。)
19.A(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第二处,“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共识”意思是“共同的认识”,包含“一致”的意思,删掉“一致”。)
20. 从词性分析,动词“掌”对动词“开”,名词“灯”对名词“卷”,名词“清影”对名词“暗香”,动词“立”对“流”。
对仗工整,结构整齐,平仄相对,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表明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这种诗意和感触,并自然引出乡土文化这一话题。
21.B
22. 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景色都不(尽)相同。
【参考译文】
王恭,字孝伯。小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名誉,有过人的高尚节操,因才能出众、门第高而十分自负,常常怀有担任宰辅的愿望。他与王忱齐名,二人关系很好。王恭曾随父亲从会稽来到京都,王忱去拜访他时,看见王恭坐着六尺的竹席,王忱以为他还有这种竹席,于是向他要了一张竹席。王恭给了王忱竹席后,自己就坐在草席上。王忱听说后很惊讶,王恭说:“我平生没有多余的东西。”王恭就是这样的俭朴真率。
王恭刚出来做官时,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叹道:“做官不做宰相,才能志向怎么能得到施展呢!”于是托病辞官。不久便被任命为秘书丞,转任中书郎,还没有任职,父亲就去世了。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郎。当时,陈郡人袁悦之用狡诈的方法侍奉会稽王司马道子,王恭向孝武帝奏告了这件事,于是就诛*了袁悦之。司马道子曾经召集朝廷的官员,在东府设置酒宴,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兴高声唱了民间小调,王恭态度严肃地说:“身居尚书令的重任,在藩王府的宴席上,放肆地唱这种淫词滥调,让朝廷百官如何效法?”谢石怀恨在心。
等到孝武帝驾崩,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后,司马道子恩宠亲近国宝,委任他为枢机大权。王恭常常正色直言,司马道子忌怕、愤恨王恭。王恭前往皇帝陵墓拜孝武帝,拜完后,他叹息:“屋檐和栋梁虽然还新,但已经有了《黍离》诗的感叹。”当时,王国宝的堂弟王绪劝他,趁王恭入朝拜见相王时,埋下伏兵把王恭*掉,王国宝不同意。王恭每次说到国政,就声色俱厉。司马道子知道与王恭之间不能调和,便采用王绪的计策,于是开始埋下国难的祸根。有人劝王恭趁入朝时用武力诛*王国宝,可是庾楷与王国宝勾结,兵马强盛,王恭担心庾楷作对,不敢先发制人,就回到镇所了。离别时,对司马道子说:“希望大王亲自处理朝政,采纳忠言,远离邪声、放逐阴险小人。”辞色很严厉,因此王国宝等人更加惧怕。朝廷任命王恭为安北将军,他不接受。于是,王恭谋划诛*王国宝,他上奏章到京师说:“后将军王国宝,凭婚姻连带关系多次身居要职,却不能感谢皇恩思图效忠,以报答时世,而竟邀宠逞威,独断专行,将危及国家社稷。先帝升天之日,王国宝连夜私自进宫,准备篡改遗诏。幸赖皇太后聪慧机智,丞相会稽王英明威武,所以其阴谋并未得逞。与其堂弟王绪结党营私,凶狠狡诈,一起煽动扰乱朝廷。此不忠不义之行已昭然若揭。以愚臣之忠诚,必将亡身殉国,因此王国宝等陷害愚臣非止一端。幸赖先帝明察,不听谗言。从前赵鞅兴兵,诛*国君身边的奸恶之徒,愚臣虽然低下无能,但怎敢忘却这样的大义!”奏章到了京城,内外戒严。王国宝和王绪非常惶恐,不知道如何做,就用了王珣的计谋,请求解除职务。司马道子拘捕了王国宝,赐他死刑,并在街市斩*了王绪,并为自己以往的过失深表歉意,王恭才返回京口。
王恭性格刚强正直,心中深存节义,读《左传》读到“接受朝廷的命令讨伐不朝拜朝廷的诸侯”时,总是停下来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