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后一句是什么,兵败如山倒的下一句是什么谚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5 07:41:58

常言道:“兵不厌诈,诈者伪也。”“诈”虽然算不上高尚行为,但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却应用很广,而且“诈”术运用好的一方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宋国是一个小国,当然不是楚国的对手,于是就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地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转过头来攻打晋国。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陈兵列阵,意欲决一胜负。当时晋国的国力也比较强盛,国君是晋文公重耳。这中间还有个问题,就是当年重耳做公子的时候,受到后母的迫害,被迫逃亡到了楚国,而楚国当时的国君楚成王待他不薄。当时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我就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这个时候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自己许下的这个诺言,晋文公下令军队撤退九十里。但是,楚国的大将子玉率领楚军仍然紧逼不舍。当时的情况是,楚国与陈、蔡等国联合起来,兵力比较强。晋国虽然也联合了齐、宋等国,但兵力相对较弱。面对楚国的步步紧逼,晋文公的舅舅子范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来迷惑对方。所以,你不妨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也许能取胜。”晋文公认为子范的建议不错,就听从了子范的策略。首先晋国击溃了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果然上当,结果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楚国经过这一战之后,国力削弱了,而晋国国力得到了增强。

晋国取得胜利之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所以说,在战场上的胜负,许多时候并不仅仅凭实力,更多的时候是在拼计谋,只要谋略得当,弱同样也能够胜强,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不乏实例。就是在近代的中国革命史上,也有不少关于兵不厌诈的例子。

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孙中山号召全国各地武装讨袁,这时,年轻的刘伯承在熊克武领导的四川讨袁军中担任连长。在一次战斗中,四川讨袁军虽然重创袁军,但终因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惨遭溃败,熊克武也被迫离川出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艰难的形势下,刘伯承仍然率领讨袁军与敌周旋。一天,他带着仅存下来的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冒着绵绵秋雨,踩着泥泞崎岖的山路,艰难地往大足县撤离。

没想到,刘伯承的撤离行动很快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约有一个营的兵力紧追不舍。这时,刘伯承在心中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摆脱敌人!”他一边行军,一边思考如何才能尽快摆脱敌人的办法。时至黄昏,刘伯承带领的这支讨袁军来到了一片树林中。他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夜幕降临,刘伯承已经定下了摆脱追击敌人的计策。他胸有成竹地命令大家: “脱下脚上的草鞋,把它倒过来穿在脚上! ”刚开始,战士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都执行了命令。然后刘伯承又命令部队按原路返回,再拐弯朝路旁的一座山上爬去..就在敌人为失去追击目标而感到为难之际,他们发现了刘伯承率领的讨袁军留下的“特制脚印”。根据这种脚印所指的方向,继续追击。然而敌人与刘伯承的队伍却是背道而驰的,追赶的速度越快,离刘伯承他们也就越远。

刘伯承就这样利用“兵不厌诈”之术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化险为夷。兵不厌诈,作为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确实算得上是一种高明策略。而“诈”在心理学上就是制造错觉,通过假象混淆视听,扰乱敌方的心智,以迷惑敌人,使其上当受骗,松懈对自己的防备,抓住有利时机,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兵不厌诈后一句是什么,兵败如山倒的下一句是什么谚语(1)

投名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