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1950年生,28岁始到中学任教。从1986年起先后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市教委副主任,市教委主任,党组*,另外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43项社会兼职。但他始终不离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1998年以前一直当班主任。任市教育局长后,除上课之外,还做着不挂班主任名的班主任工作。20多年来,魏书生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作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20多本书。他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遥遥领先,甚至超过重点中学的考试成绩。他能把语文教得如此轻松,如此成功,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问题出在哪儿?症结何在?我们能否借鉴魏老师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既让老师教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愉快的新方法呢?我在深深地思索......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觉得魏老师的教学秘诀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二是巧妙育人。
关于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魏老师一是告诉学生不浪费时间,把每分每秒都用在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上,如他让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背诵英语单词、优美文章或其他一些要求学生背诵的东西;二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如要求学生一分钟写多少字、背多少文章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多少什么事;三是把知识集中起来系统学习,避免零星学习时重复学习,浪费时间,如他每学期放假就安排学生在假期里将下学期的课本内容进行系统的自学、梳理,简单的内容学生都已经通过自学掌握了,难一点的只要学生认真学,同样可以过关。那么学生不是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做其他事情吗?做时间的主人是魏老师最主要的教学特色。
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教育专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由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在于问题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给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的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至转变学习态度,失去了自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行走在苹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枝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会情不自禁地伸手摘苹果;而当人们行走在椰子林里,却一点儿采摘的*椰也没有,因为椰子树实在是太高了,高不可攀。不要说伸手,就是高高跃起也采摘不到椰子,便下意识地打消了采摘的念头。
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奋发向上,成绩突出。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呢?魏老师:给孩子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设定,也就是说,让孩子行走在苹果树下,“踮着脚尖就能够到苹果”,而不是椰子林里。只有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目标具有可实现性,触手可及的时候,才会唤醒心灵深处的*和潜力。
朱成,浙江宁波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就是在“苹果树下”长大的,从北大到哈佛,目前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第一个中国籍学生会主席。据报道,朱成小时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上小学后成绩在班级仅属中游。她的妈妈从来没有责怪她,也从不要求她考年级前几名,而是告诉她“没关系,你只要追上前一名就行了。”于是,朱成从小的目标就就非常明确:追赶前一名。
从小学到大学,每到一个新学校,朱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都不是最优秀的。但每到毕业的时候,她总是全年级第一名,原因就在于她以一颗平常心追赶并最终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前一名。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
魏老师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听他的话?他的指挥棒指到哪儿,学生就冲到哪儿,他有什么法宝吗?是的,魏老师的法宝就是巧妙调动他的学生,让学生行走在苹果园里。目标定位合理,学生经过努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鼓舞并增强了自信心,乐观的心态激发了潜能。反之,如果好高骛远,屡战屡败,便会产生挫败感并丧失自信心,最终自暴自弃。
读着他一篇篇娓娓道来的随笔,有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看到了一位全身心投入在教育事业上的好领导,一位循循善诱的好班主任,一位教书先育人的好语文教师,一位平易近人的好教育专家。
读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书中那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蒙昧的双眼,读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那探索的精神为我燃起了追寻理想的火炬,读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使我学到了很多方法。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还要继续看!认真读!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