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年四十六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当时的江州远不如今天的九江,属于蛮荒之地,无论是交通,还是生活,那都是极其的不便。白居易这一次被贬其实就是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上书言事,由于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白居易为对方说了几句话,这样就被一些别用心之人抓住了把柄,认为他以下犯下,根本没有资格去议论,所以被唐宪宗被贬到了江州。
唐宪宗其实还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可是他的性格比较怪癖,听不得别人任何的批评,除了白居易之外,还有像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那都要都被他贬到外地;说到底还是由于肚量太小,白居易也只是实事求是,可是唐宪宗反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谗言。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之后,内心其实是很悲伤,毕竟对于这么一位天才来说,他充满了理想,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被贬江州也就意味着,再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机会。
如果是换成一般人,可能会比白居易更加的伤感,但是他没有,而是积极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这样的一种精神,其实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白居易在这一时期的文风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写得很抒情,同时还充满了哲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于现实的感知更加深刻,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与众不同,以这首《大林寺桃花》来说,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诗不仅抒情,同时那份哲理同样很深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是脍炙人口,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虽然从字面上来看的话,那就是一首很典型的咏物诗,其实诗人正是借用桃花,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也让这首诗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读来也是让人拍案叫绝,所以如此唯美,而又充满哲理的作品,那在唐诗里是比较少见,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只要真正理解透了,那一定会有所收获。
写这首诗时白居易正是在深山的一座寺庙边,看到了一树晚开的桃花,所以在开篇的第一二句中,诗人就点明了主题,同时也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这样的一种描写,也是为了突出这首诗的精髓,以此为下面的两句做铺垫;只要到了四月,这人间的春色就差不多快要凋谢了,那些开出来的花儿,全部都在春风中被吹落,可是在这偏远的深山寺庙里,却是有一树桃花开得很艳丽。
白居易所描写的这种情景,其实是比较常见,由于深山气温更低,一般的树木会推迟开花,桃树也是不例外,这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事物,可是到了白居易笔下,却是有着一种高远的意境,在最后两句白大诗人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经常为寻觅春色而苦恼,每当春天过去之后就会伤感,可是没有想到这春色转到辽深山中,这里的桃花开得更加艳丽。
那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话来理解这首诗,白居易其实就是告诉了别人,尽管现在被贬到江州,可是他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无论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可是他依旧活得洒脱,不会为了别的事情所折磨。这就好像是深山里的桃花,它尽管开得很晚,可是却成为了春天最后的美景。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让这首诗充满了哲理,也感受到了诗人无穷无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