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渐上升。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将《孟子》与"五经"等十一部经典共刻于石,地位大大提升。
宋代: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对韩愈极为推崇,因此对孟子也很有好感。他在主持变法时,进一步提升了孟子的地位。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孟子被封为"邹国公",第二年更被批准配享孔庙。
南宋的朱熹,是对孟子地位的提升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他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使孟子与子思、曾子、孔子平起平坐,成为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其实际地位甚至超越"五经"。
元明清: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正式封为亚圣公,从此以后就被人们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的民本、仁政、反对暴君的思想不以为然,曾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并对《孟子》进行删减,但阻碍不了孟子地位居高不下的事实。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因此《孟子》成了明清读书人的必读书。
清代还有一些学者借助孟子,批判禁锢人们思想的宋明理学。其中以戴震为代表。戴震有著名的《孟子字义疏证》,从考证和训诂学的角度,对《孟子》书中基本的字词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一反宋人的学说,着重批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对中国思想史,是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