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师父就来认真详细的讲解一下“悲悯”的重要性:
相信大家都熟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这一首偈语:“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不但熟悉,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但如果忽然问一下:这里说的“悲观”是什么意思?估计好多人都要一愣:喔哟,这还真没想过呢!
佛法讲的“悲观”,决不是世俗人说的消极颓废、与“乐观”词义相反的那个“悲观”。佛法讲的悲观,概要的说就是“悲悯的观照”。嗯,这里又顺便说一下什么是“观照”:观是观察外境,照是照见内心。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两大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比喻,该不会有哪个方脑壳理解成真的凶神恶煞去打人吧)的法宝,就是慈悲与智慧。准确的说是慈悲的智慧和智慧的慈悲,二者一体不可分割。
然而毕竟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慈悲的智慧、智慧的慈悲,要真正做到,且不说菩萨境界那么高了,至少都需要学识、见闻、阅历、德行、沉淀、底蕴等等,诸多方面非常艰辛的付出以及非常厚重的积累。直白的说,我们许多人穷尽一生都不一定做得到。
怎么办?站在凡夫份上,我们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选择退而求其次: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对智慧和慈悲的具体理解是什么?
从我们很多人学佛的一个常见现象就可以看出:我们读经典、读论著、读祖师大德开示法语,每每读到击节赞叹心花怒放不住的频频点头时,大多脑海里第一反应想到的不是这段话针对我自己的习气毛病太有用,而是马上想到“嗯,这句话正好在说张三的什么毛病;嗯,这段话正好骂到李四的臭习惯上面”,接下来就是怎样想办法把祖师大德这段话说给张三李四听。于是就变成没有学到祖师大德的谦卑、厚重、勇毅、担当,首先学会了装腔作势冒充祖师大德模样去喝骂指斥别人。
在没有培养起足够的悲悯心之前,我们所谓的智慧很容易流入肤浅和烦躁,变成打着智慧幌子的小聪明、鬼聪明、甚至诡聪明。
悲悯,首先从悲悯自己开始。
不是悲悯自己生来不是天潢贵胄皇亲国戚,不是悲悯自己不能飞扬跋扈作威作福,不是悲悯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是悲悯自己这辈子没当过联合国总统、没吃过山珍海味没过过穷奢极欲的日子......。那些都不是悲悯,最多只能算没有出息的唉声叹气和流着憨口水的嫉妒谄媚。那些动作和认知,距离悲悯之间至少十万光年。
悲悯,是对生命现实的观照(外观内照)、审视、追问、反思,是对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各种灾难伤痛的恻隐和谴责,饱含着对由己及他所有生命的尊重、敬畏和顶礼。
悲悯自己: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众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放在茫茫人海里完全渺小得看都看不见;自己不是铜头铁臂,不能吃铁吐火,在所有的天灾人祸伤痛遭遇乃至小小的伤风感冒可能性面前,自己与其他众生一样脆弱、无助、甚至可怜;自己不但学识有限、能力有限、认知有限,而且发心有限、德行有限、修为有限,在菩提路上,很多时候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应该也不适合说那些不靠谱的大话狂话,而应该把脚下每一步走好走稳就不错了......
悲悯自己,就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学会了怎样说怎样做才算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能负责的人,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别人对自己以外的事有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悲悯情怀恰恰是真正智慧的体现和印证。
嗯,童鞋们,师父说清楚了吗?
转载自崇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