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得陇望蜀”来源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封书信。陇指陇西,今天甘肃省的东部,蜀指巴蜀,今天的四川和重庆。这是两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理板块。
东汉初年,平定陇西的战争打得非常艰难,遭遇陇西和巴蜀两个地方割据势力的联合抵抗,刘秀写了封信给大将岑彭,上面写着:“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后来便演化成了成语得陇望蜀。
这封信的本意是对岑彭的鞭策和鼓励,人最怕骄傲自满,没有上进心,这其实与孙中山的“革命尚未取得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一个意思。刘秀名为中兴之主,实际上却是创业,创业的艰辛使他发出“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感慨。可以说,刘秀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兴”大业。后世却把这个成语演化成了贬义词,成了贪心不足的意思,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跟人开起了玩笑。
刘秀是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战神皇帝,绝非凡夫俗子,其一流的战略眼光,看到的是陇西和蜀地对于一统天下的重要性,这封信的另一层意思其实是刘秀的战略布署,先平陇,后伐蜀,必须要拿下陇、蜀,这才是得陇望蜀一词的正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展开说一下陇西为什么对刘秀的东汉政权这么重要。
2、陇西是经略西北、西域的要冲之地先介绍一下西北古代的重要地域分块:河西(甘肃西部)、陇西(甘肃东部)、河湟(青海东部)、朔方(宁夏及西河套)、西域(新疆及中亚)。
在这些重要的地域分块中,如果说有一个居于中心位置的,那么非陇西莫属。陇西更特殊的一点在于,陇西不光可以沟通西北诸区域,也可以沟通关中、巴蜀、青藏等全国重要区域,可以说陇西在中国的地缘位置上,属于棋眼级别的。
西北地区在史书中出镜最多的地名是凉州,凉州分两块,河西和陇西,河西是北凉州,也叫西凉,在黄河以西,敦煌以东,再往西就是西域。陇西是南凉州,黄河以东,陇山以西,也叫陇西,也是得陇望蜀中的“陇”,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陇西地区是今天甘肃省东部,黄河以东的地方,大致是被陇山、秦岭、青藏高原东缘、黄河等四面包围的一片高原区域。
在西北各地域块中,陇西可谓是枢纽位置,东接关中、东北连接河朔、西北连接河西地区、西南连接河湟和青藏、东南连接蜀地,不仅与华夏核心地域关中紧紧相连,也是西北各地域的核心板块,所以经略西北,必先拿下陇西。
作为刘邦的汉朝皇室子孙,刘秀自然举的是汉朝的大旗,刚立国的东汉百废待兴,站稳脚跟后自然是要恢复所有祖上的荣光,让大汉雄风重新远迈四方,这是刘秀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曾经的西汉军事极其强大,打得匈奴找不到北,强力控制西域也有一百余年,只是因为王莽新政的不得人心,才导致天下大乱。刘秀重整天下以后,必然要为重新经略西域做准备;经略西域,就必须有一个稳固的后方,那么这个后方,必然是河西和陇西。
这时的天下,还没有归附的势力主要是三支:河西的窦融、陇西的隗嚣和巴蜀的公孙述,河西的窦融做为西汉勋贵的后代,已有归附之意,剩下的陇西和巴蜀,当然是与关中更为紧密,又悬在关中头顶的陇西,最为急迫,不拿下则关中不安。
不管是经略西北、稳固边疆,还是平定巴蜀、统一全国,都必须先牢牢掌握陇西,有了陇西这个要冲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性和战略灵活性。
3、陇西是西北交通要道的汇聚点西北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当然是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西域的部分,从敦煌出发,沿塔卡拉玛干沙漠边缘有南北两条线路;而在腹地部分,从陇西地区出发,也有两条线路,北线为河西道,走河西走廊,南线为青海道,走河湟谷地,南线和北线最后又在敦煌汇合。不管是广为人知的河西道,还是鲜为人知的青海道,包括唐蕃古道这条通往吐蕃、尼泊尔、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都需要经过陇西。
从交通方面来讲,陇西简直就是西北地区的九省通衢,东南西北皆到达,历代经过陇西地区的著名交通要道有:
- 通往关中:关陇古道(周代秦人开发,经久不衰)
- 通往西域:丝绸之路-河西道(西汉开发,经久不衰)
- 通往西域:丝绸之路-青海道(南北朝的吐谷浑开发,盛于当时和北宋)
- 通往吐蕃:唐蕃古道(唐朝开发,见证了文成公主进藏和唐蕃沧桑史)
- 通往蜀地:阴平古道(魏灭蜀之战,邓艾的行军路线)
- 通往汉中:祁山古道(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行军路线)
关陇古道:陇山的一道缺口关山草原自然形成,自古以来关中平原和陇西地区之间的交通大道,是秦人从陇西发源地进入关中地区的通通,也是历代丝绸之路的必经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