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大明寺,总喜欢沿着固定线路转悠。一般先看寺庙,从大雄宝殿处左拐,到谷林堂和欧阳祠坐坐,品味古代先贤的锦绣心怀。继续前行便是西花园。在西花园打一桶五泉水,泡一杯佛茶洗洗身心。然后,欣赏欣赏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的诗刻,西花园的精髓差不多了。
绕到水边小路,沿水漫步一圈,转到东侧。边走边将大明寺栖灵塔、玉佛殿、钟鼓楼看一圈,再看看道光皇帝的“印心石屋”刻石,想象古代帝王的手腕。
平山堂,便是淮东第一观
离开前,会走到鉴真纪念堂看看。仿唐的建筑,“三绝”卧碑,传说与故事,在那座独立的小小四合院中,隐藏了大唐盛世的余辉。
然后,会走到纪念堂对面的物品部欣赏那幅拓片。在鉴真纪念堂对面的另一座小四合院,挂满了各种字画。字画本身都是商品,不值得多看。可是个人觉得,那幅拓片是个例外。
拓片,是一幅画。画面上,赤发黑面、捧墨斗、执朱笔的魁星,一只脚轻轻点在鳌头之上,另一只脚高高翘起。这是古代科考独有的寓意:独占鳌头!
鳌头是什么?过去皇宫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从隋代发明科举制度以来,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社会阶层。但是,科举三年一次,比现在的高考要艰难许多。站上鳌头的状元,何止经过十年寒窗。
捋一捋读书郎参考的经历:县考的童生,考试合格被称生员,也叫秀才;秀才参加三年一度府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合格,叫贡生;贡生有机会参加全国春闱。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所有进士皆为殿试合格的考生。前三名分别为:探花、榜眼、状元。
白马寺清代石刻
假设一个人从七岁开蒙,十年后参考。一次不落每次都考取成为进士,实现绝大多读书人的最高目标。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忘不了“范进中举”的故事。毕竟有的人穷其一生,连参加殿试的机会都没有。“八十老童生”,不是调侃。
扯远了,说回那幅拓片。“独占鳌头”,属于状元的高光时刻。进士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御笔钦点。他们被称为“天子门生”。金榜题名时,状元第一个出列站在众考生最前面,他的脚,会踩在地毯上的绣龙之首。“独占鳌头”之说由此而来。
鳌头,状元代称。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戏文中,状元代表高官厚禄、代天子行使巡查之事的“巡视”官。他们手持尚方宝剑,审核小大之狱。为民除害,为生灵平冤。从某种程度上,状元、独占鳌头等,是儒家追求的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过如此。
赤发黑面、捧墨斗、执朱笔的魁星,又是谁?为什么是“魁星点斗”?魁星本是北斗七星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滨天台山羲和部落的后人伯益,为部落首领时,在扶桑山鳌头石梦见了魁星。
魁星点斗图画
受到魁星的点化,他成就了《山海经图》。也就是说,伯益是《山海经》的作者。为纪念《山海经》成书,该部落便在天台山鳌头石后,修建了一座魁仙阁。故事一直流传。从唐代开始,成熟的科举制度让考生在迎榜时,头名状元有了站立鳌头的荣誉,并将这行动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读书人由此,拜谒魁星既是心灵的安慰,也是日思夜想的追求。魁星很瘦,用身体语言告知读书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最公平的制度。它给了平民士子以梦想,希望借此改变自身和家人的命运。书房内挂一幅“魁星点斗”,时时刻刻激励着,用功、努力。
“独占鳌头”作为成语,来自于无名氏的剧本《陈州粜米》。在楔子中有这样一句戏词:“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成语出现的时间,比典故晚。
大明寺的这幅拓片,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作品。落款总是看不清晰。曾经好奇地询问工作人员,他们只是说“拓片的母本收在仓库里”。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又一种长相的魁星
去过大明寺多少次?也不知从哪一次看到这个,心中便喜欢上了。这幅初看是一幅画,细看是一幅字的书法作品。如果有足够的耐心,也有一点认读异体字的水平,细细分辨,能看出隐藏其间的八个字:“明心见性,克己复礼”。因了认读水平有限,第一次只看出“克己复礼”四个字。后来又去,专为这幅画。终于找全了画中的字,当时小小得意。
这是一幅有祈盼又有点游戏的字画,算不上高档。曾经在不同的地方看过类似作品。有刻石,有碑刻。我喜欢其中的蕴意。既让你用功争取“独占鳌头”,又暗暗规劝考不中不必要死要活。“明心见性、克己复礼”,别忘了读书的另外功能。中国的古代文化,含蓄最美。
宋朝有个皇帝曾写诗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理是这个理,就是太直白了。好像读书的唯一追求便是富贵。带了这样的功利,压力太大。“范进”便是典型代表,证明想拿到“千锺粟”,何其艰难!
从隋朝出现科举到清统治灭亡新学兴起,一千多年历史,总共出过多少状元?即便连同特例的恩科等全部加上,独占鳌头的状元,共有几人?
这个有趣吧
有日子没去大明寺看“平山堂”和“鉴真纪念堂”了。不知“魁星点斗”那幅画,还在吗?有没有被人买回家悬挂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