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的两层意思是什么,网络上说的恍惚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7 19:37:11

恍惚的两层意思是什么,网络上说的恍惚是什么意思(1)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分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四、【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9.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1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五、【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4.B

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分析】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点睛】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六、【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七、【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

19.感伤 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020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2020•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李瑞的起兵失败之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古人当作美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面,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荀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菰米饭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主人的心灵品行。

D.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风格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2.尾联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B

2.①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②对自已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③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④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应该是由面到点,“田家秋作苦”为面,“邻女夜春寒”为点。

故选B。

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用典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懂全诗,精读尾联,结合注释中韩信的典故,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道题是正用典故。所谓“正用典故”就是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了解典故的意义所指,就能够把握其含意以及诗歌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此诗尾句中“漂母”用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的典故:韩信贫贱时,有一位在江边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结合词典故理解尾联的意思是: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结合注释可知:“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荀媪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对农家辛劳与贫困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对自己落魄失意而无法报恩的惭愧之情。诗人更有以韩信自况,抒发自己孤寂郁闷之情。这首诗和李白其他诗歌写得豪迈放纵明显不同,写得朴素亲切,表现了李白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二、【2020•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答案】

3.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

4.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

【解析】

【分析】

3.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开头两句“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意思是像我自己看自己都觉得讨厌,不是您谁肯特意寻来看望我,说明苏轼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柳子玉主动寻访探望,表明二人感情深厚。“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意思是文章写得曲折跌宕,悲伤年华老去,夜深了我们还在青光闪映的灯火下长谈,表明苏柳两个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长时间相谈。“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二句意思是早年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志向,如今担任小小的官员哪还敢有救世的心思。结合注释可知,此时柳子玉谪官寿春,这两句诗和前三、四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柳子玉不幸遭遇的同情。“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意思是向南行走千里能做成什么事情呢,听那秋天涛水的声音,就像千万鼓声一样,表达出诗人对柳子玉前途的担忧和鼓励。

4.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秋”点明了柳子玉寻访苏轼的时间是秋季,诗句的意思是听那秋天的风水相激形成的涛声,就像千万军鼓同时敲响发出的声音,何其雄壮,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表达出对柳子玉的鼓励和祝福之意。从手法上来看,“一听秋涛万鼓音”是写景,又在诗歌的结尾,采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把秋天风水相激的场面写成“万鼓”齐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三、【2020•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游石淙①

武则天

三山十洞②光玄箓,玉嶙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注]①久视元年(700)正月,女皇武则天建三阳宫于石淙,四月幸三阳宫。作诗命群臣和作,这首七律 便是她游石淙所作。②“三山”,即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十洞” 即十大洞天,道家神仙所居之洞府。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仙境喻三阳宫所在的石淙。“紫微”,即紫微宫,神仙所居宫殿。“镇”炼字精巧,突出石淙比仙境更幽美。

B.颔联展示皇家气魄。“均露均霜”,“交风交雨”,表现了风调雨顺的盛世景象,颇有好大喜功之意。

C.尾联以皇上的尊贵身份,提出要暂且逗留石淙以赐宴群臣;“雕鞍”句写赴宴时,众文武大臣纷至沓来的场景。

D.这首游宴山水的诗歌,对仗工整,词藻工丽,气势雄伟,音韵铿锵,显示出诗人宏大开阔的胸怀。

6.请赏析颈联“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答案】

5.B

6.“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这两句是说,高岩万仞,遮天蔽日,好像它把太阳藏起来了;幽涧千寻,云气在其中忽上忽下,蒸腾翻滚。这两句诗,极言岩高,极言涧深,气势磅礴,豪情满怀,一代女皇之阔大胸襟,见于字行间。

【解析】

【分析】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均露均霜’,‘交风交雨’,表现了风调雨顺的盛世景象,颇有好大喜功之意”分析错误,“均露均霜”,“交风交雨”,都是指能滋润万物,集地气之灵的地方,在此处建一宫殿,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不是“好大喜功”。

故选B。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颈联“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以“万仞高岩”“干寻幽涧”, 两个对立的地形地貌,形容石淙险峻而幽静的环境,“藏日色”“浴云衣”, 一夸张、一比喻,使诗句凭添了生气,极言岩高,极言涧深,气势磅礴,豪情满怀,一代女皇之阔大胸襟,见于字行间。从而使这二句成为当时诗坛的佳句。

【点睛】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歌赏析:

首联二句以仙境比喻三阳宫所在的石淙。“三山”,即海上的蓬莱、放瀛洲三神山;“十洞”即十大洞天,道家神仙所居之洞府。“玄篆” , 谓神仙的名册;“峤” , 又尖又高的山;“紫微”,即紫微宫,神仙所居宫殿。“光”、“镇”二字则更胜一筹,是说石淙比之仙境更幽美。

诗的颔联二句展示出皇家的气魄。“均露均霜” ,“交风交雨” , 都是指能滋润万物,集地气之灵的地方,在此处建一宫殿,既有“三山”、“十洞” 的飘逸超然,又有人世间最奢华的享乐,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颈联二句,以“万仞高岩”、“干寻幽涧” , 两个对立的地形地貌,形容石淙险峻而幽静的环境,“藏日色”、 “浴云衣”, 一夸张、一比喻,使诗句凭添了生气。从而使这二句成为当时诗坛的佳句。

尾联以皇上的尊贵身份,提出“且驻欢筵赏仁智”, 估且逗留赐宴群臣;“雕鞍” 句写众文武大臣纷至沓来赴宴的壮观。

全诗对仗工整,词藻工丽,极尽铺排之能事,显示出作者宏大壮丽、积极进取的精神。武后朝臣中诗人最多,这时又是律诗、绝句奠基的时期,这都与作者带头提倡、酬唱有关。足见唐诗的繁荣与武则天倡导有重要的关系。

四、【2020•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席上手谈,既呼应标题中“弈棋”二字,又自然引出下文内容。

B.颔联出句表现弈棋人殚精竭虑,务求胜算;对句借用“丈人承蜩”之典故,表现两人以臻“物我两忘”之境界。

C.颈联“尚可持”与“诚堪死”构成转折,富有理趣,与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以风趣之笔,以反问作结,表达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沉迷于下棋,连星沉月落也忘却了的讽刺。

8.历来写事写物的诗都不好作,难在刻画入微并形中见神。比如《琵琶行》里对乐声的描写,便要借助大量的想象和联想,才会显得生动而不落俗套。弈棋诗亦是此理,刘禹锡作《观棋歌》,其中四句写得尤为精彩:

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

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

试比较刘诗与黄诗中间两联在表达内容和描写角度上的区别。

【答案】

7.D

8.表达内容:①刘诗首言布局之初,春云待展;次言双方塵战之烈;再次变局忽露,但最后则突出险中取胜,出人意表。②黄诗的颔联通过比喻和用典,突出表现对弈时两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颈联用典,表现一方虽处劣势,但绝不服输,仍然精心运筹,希望背城一战,表现了其坚韧的品质。描写角度:①刘诗写法侧重于对手双方的拼*过程,营造紧张氛围。②相较刘诗,黄诗则更突出两人的对弈神态和心理状态。

【解析】

【分析】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讽刺”错误。不是讽刺,是赞美。“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谁说我们这些人爱惜时光?参星横斜月光西沉都不曾知。以从容反问作结,表明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因一心鏖战,连夜阑更尽、星沉月落也都忘却了。这里把前文的心思专一和意志坚韧两层内容完全包罗,情景相生,将诗人眼前的对弈情境推向远处,不粘不滞,这就好像电影镜头的“淡化”,得“远而不尽”之妙。

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分析概括内容及明确描写角度。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刘诗,抓住“初疑”“次见”“众未晓”“人皆惊”等分析,初有疑义,以为平静;次而见*气渐至,双方互战正酣。见那阵中,排兵布阵皆是高着,观者如何知晓盘中用意?正在一片恍惚之际,一方于虎穴得子,其惊险绝妙,实在惊煞众人也。侧重于对手双方的拼*过程。

黄诗,颔联使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弈棋者殚精竭虑,务求胜算;又用《庄子》中佝偻丈人的典故,表现了弈棋者意志集中,已达到忘我的境界。颈联“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喻指弈棋者处于不利局势;然而面对不利局势,弈棋者却不服输,仍然精心运筹,希望换个平分天下的局面,可见其意志坚定。更突出两人的对弈神态和心理状态。

五、【2020•江西省南城一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 城

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 城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诗认为,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

B.汪诗说,秦朝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外敌都不敢越过临洮。

C.汪诗用万里长城“连云际”与“三尺高”的尧殿台阶作了对比。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语言浅显,笔锋犀利,富于深意,风格独特。

10.两首诗都是以“长城”为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9.A

10.同:都指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以秦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异:汪诗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武力治国,未实行仁义道德,不能与有仁德的尧舜相提并论。胡诗指出秦亡是百姓受苦,祸起萧墙,不是外族入侵所致。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古尧舜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理解错误,应为“效法尧舜以礼治天下自然就能达到天下太平”。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胡诗结合诗句“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认为“秦始皇修长城使苍生受苦,他不知道最终祸乱起于国内,白白建造防范外族的万里长城了”,分析出“秦亡是百姓受苦,祸起萧墙,不是外族入侵所致”。汪诗结合诗句“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认为“再强大的军事武力。也远远不如仁义道德的精神力量。空前强盛烜赫一时的秦王朝也不能和上古主修仁德的尧庭舜阶相提并论”,分析出“秦亡的是因为武力治国,未实行仁义道德,不能与有仁德的尧舜相提并论”。

六、【202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1.C

12.《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

【分析】

1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

故选C。

12.本题主要分析诗歌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

《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七、【2020•广东省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这里指唐朝使节。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莽莽万重山”与“孤城”对比鲜明,概写秦州险要,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B.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用语奇警,又景中含情,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尾联“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衰飒局势正在继续发展,忧伤的心情未有尽期。

D.全诗沉郁顿挫,境界雄奇阔大,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14.“属国归何晚?楼栏斩未还”两句,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栏王首还阙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A

14.①句意是,唐王朝已经趋于衰落,像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栏王首还阙的故事已经不可能有了。②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慨叹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解析】

【分析】

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首联‘莽莽万重山’与‘孤城’对比鲜明,概写秦州险要,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对比鲜明”错,首联“孤城”点题,照应标题的“秦州”,故“孤城”是首联的主体意象,山与峡谷是“秦州城”的背景,起衬托作用。

故选A。

1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属国归何晚?楼栏斩未还’两句,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栏王首还阙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属国归何晚?楼栏斩未还”,第五句中,“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像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两句用典,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慨叹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八、【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①。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葵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亦作“浮瓜沉李”。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更体现了词人的爽朗豪迈。

B.池中流水滑涓,水势轻缓,但也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 “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一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16.本诗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

【答案】

15.B

16.(1)夏夜闲适生活之趣。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出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轻闲。

(2)语言轻松有趣。“池儿”“月儿”的称呼,轻俗有趣,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题;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

(3)池中美景之趣。下阙写彩绘楼阁,秀影摇曳,不觉喧闹,更显空灵静谧;粉荷倒影,似“倒开”池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日复一日地侵蚀者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赏析有误。结合诗意,“侵”应为“浸润”,“细侵阶”,慢慢地浸润台阶,而非“日复日地侵蚀台阶”。同时,结合题目“新开池戏作”,此池为新池,“侵蚀”也不合实情。

故选B。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这首词以夏夜纳凉为契机,写词人对这个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上片主要写他夏夜池边纳凉的闲适之情。首句写池,以散发披襟的处所、浮瓜沉李的杯子这样的“谜面”,来暗伏新池这个“谜底”。表现了词人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方便与闲适,这体现了夏夜闲适生活之趣。

上片末句,以“筑个池儿”的轻巧口吻正面点题,兼写因池见月的景象。这里“池儿”、“月儿”的称呼,轻俗便捷,足见喜爱之情;而“唤个月儿”的措辞,不仅写景由实境入空,更是妙语解颐:天下有水则有月,本无稀奇,经词人这么一说,平常的一个意思竟显出盎然的趣味。这体现了用语轻松有趣。

下片主要写池中丰美的倒影,写得空灵而优美。这倒影由无生命之物到有生命的高级动物逐层递进,诗意渐浓而意境渐美。首先他写池水边自己华居画栋在池水中投下它的倒影,这倒影随波摇动,空灵不定。其次他写池水中的粉色荷花也在池中投下自己的倒影。水面上开放的荷花和水中荷花的倒影交相辉映又浑然一体,使人乍见之下,以为是荷花“倒开”于水中,明丽如画,池中之景空灵而优美。最后一个可以与池水中的荷花倒影媲美的,是一个打扮好的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更添雅趣,这体现了池中美景之趣。据此分析,本题从夏夜闲适生活之趣、语言轻松有趣、池中美景之趣三个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