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临朐土话为什么把“有时候”说成“恍恍”?
作者 赵元珉
在临朐,有一个方言笑话。说的是有个外地人来临朐租了一套平房。租户指着天井(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问房东:“这里的自来水正常吗?”房东说:“不是很正常。恍(huǎng)恍有、恍恍没有。”一天,租户打开水龙头发现没有水出来,就使劲地晃了又晃,仍然不出水。他找到房东问是怎么回事儿。房东说:“停水了。你无论怎么晃,也晃不出水来。我们临朐人说的‘恍恍有、恍恍没有',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就是‘拿不准'的意思。”租户听着,一头雾水。
临朐人为什么把“有时候”说成“恍恍”呢?
恍恍。《汉语大词典》解释说是“蒙眬不清貌”、“心神不定貌”。例如,南朝·王琰《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唐·王度《古镜记》,“绩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秦路。”在这里,无论从释义还是从例句中,都不能看出“恍恍”有“有时候”的这层意思。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十四章《无状之状》中有句话,“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hū)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西汉《老子河上公注》对“是谓惚恍”的解释是,“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由此可见,“恍恍”即“惚恍”。
看看“惚恍”是怎么解释的。
“惚”是“忽”的加旁分化字;《广韵》说,“惚,恍惚微妙不测的样子。”《汉语大词典》说,“隐约或游移而不可捉摸,不清晰。”
“恍”是形声字。“忄”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心脏,表示心中恍惚;“光”表声,兼表光线晃动或过强过弱会使视觉模糊。本义是模糊不清。
“惚恍”。《汉语大词典》解释的义项有三:
①混沌不分;隐约不清。如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
②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如清·李渔《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③游移不定。如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天吴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再者,在《老子》第二十一章里有一句话,“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从中看出,“惚恍”和“恍惚”两个词似乎没多大区别。因“惚恍”是一个联绵词,我们可以试着把“惚恍”和“恍惚”两词的释义做一对照。
“恍惚”。在《汉语大词典》中,与“惚恍”对应的相关义项有:
①迷离,难以捉摸。明·王鏊《震泽长语•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
②迷茫;心神不宁。唐·钟辂《前定录•袁孝叔》,“母尝得疾恍惚,逾月不痊。”
③倏忽,瞬息之间。《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恍惚不见,帝兀然不自知,惊悸移时。”
可以看出,以上列举的“惚恍”和“恍惚”对应的释义基本一致。
“恍惚”一词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是,“模模糊糊,不易捉摸;隐隐约约,不可辨认”。这一解释与土话“恍恍”所表达的意思更为接近。
我们把对“惚恍”或“恍惚”释义中的几个关键词提出来,如“隐隐约约”“不易捉摸”“游移不定”等,足以归纳为现代口语中的“捉摸不透”“说不定”“不一定”“拿不准”的意思。这正是临朐土话“恍恍”所要表达的某种“不确定性”的词意。
凉湾野园认为,临朐土话“恍恍”源自“惚恍”或“恍惚”。那位房东说的“恍恍有、恍恍没有”,明确的表达就是:“拿不准,时有时无”。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号)
一家之言 欢迎讨论
声明
本文是作者授权本号发布的原创作品
享有著作权
任何人不得抄袭、剽窃
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