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仪式——从远古习俗到现代传统的转变
导语:在现代的工程建设中,在破土动工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奠基”。奠基在最初的时候,指的是在房屋地基打桩或其他需要破土开挖的工程之前,为埋葬在这个地方的所有无主孤坟及其他一切在这片土地之下生活的生灵举行一个祭奠仪式,告知他们此地不日将破土动工,请他们给予谅解并及时迁出此地——奠基也就是一种尊重和告慰的礼仪。而在现代,为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观念,奠基也就只取其字面意思,即“奠定基础”。
一、奠基文化的起源
在华夏文化中,最早出现奠基仪式是在史前远古时期,部落氏族之间的战争结束后,将敌人的头颅砍下来带回去作为祭祀之物。数量庞大的骷髅头堆积在一起作为建筑物修建之前的奠基之礼或者作为故去之人的随葬品——那会的奠基文化被称为“猎头习俗”。
“猎头习俗”最早发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左传》中曾记载:“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什么是“京观”——杜预给出的解释是“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在后来包括《史记》等一系列史书中都有过“京观”一词的记载,其实就是源自早期的“猎头文化”。
二、奠基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
1.古代的奠基
在古代,奠基仪式算得上是丰富多彩,大到皇宫殿堂、君王陵寝的修建,小到民屋村舍、鸡舍猪圈的开筑都统统需要先举行“奠基仪式”。
那么,民间和贵族的仪式又有哪些差别呢?
皇宫贵族家的房屋宫殿修筑传统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这四个步骤,并且每个步骤所要进行的仪式都各不相同。首先,是奠基。在奠基之时,人们要首先挖好基坑,在基坑的底部再挖一个小坑——腰坑。所有祭祀用的狗或小孩都将被填入坑内,之后覆土夯实。其次,是置础。置础,也就是安置基础,建筑的基础也就是承重柱。承重柱是整个建筑的基础,需要放置在之前夯实的地基上面(在安置柱子之前,也同样需要将牛、羊、狗三牲埋在柱石的前方,然后夯实土地)。接着,是安门。安装殿门的时候,需要举行一个“安门仪式”。即在门槛的前后左右四方各自挖一个方形坑,分别埋入守门侍卫1至3人。侍卫需在坑中要“跪仆相向、手持兵戈铜盾”,即非常明显的“守卫护持”之姿态。最后,也就是落成之时。这也是整个奠基仪式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需要用到非常多的牲畜、车辆甚至是殉坑之人,并且所有的祭祀之物都要整齐摆放在建筑物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