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孝不是流于表面趋于形式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如今的孝,只能说是赡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就是一条狗一匹马我们也能养活。如果心里没有敬意和尊重,那赡养父母和养狗养马还有什么分别?”
今天的社会,太多人以为金钱和物质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和物质是不可能换来亲情和孝心的。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给他们吃好的喝好的,而忽略了老人心里真正的想法,这样的孝顺只是为了完成责任。
年迈的母亲,中秋佳节满心欢喜,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最终等到的却是儿女不回来的电话,坐在沙发上神情落寞。
孤独的老人缺的绝不是钱,而是子女的常回家看看,他们更希望得到子女的关心。
很多人老人在世时,很难去看看,死后对老人风光大葬,生前不思孝顺,死后即使用黄金来埋葬又有什么用处。
三国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十分孝顺,父亲写字便帮忙研墨,父亲生病便亲自熬药。
后因匈奴南侵,蔡文姬被迫生活匈奴十二年,想着不知何时能见的父亲,时常对月弹琴,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后来曹操一统北方,派人接回蔡文姬。蔡文姬知道父亲已逝后,在父亲坟前放声大哭,并立誓完成父亲遗愿,让父亲的著作流传于世。
战乱时期,蔡邕的著作早已所剩无几,但蔡文姬在书房挂起父亲的画像,硬是花了几年时间,默写下了蔡邕的几百卷著作,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凭着心中对父亲的思念与敬重,蔡文姬无愧父亲的在天之灵。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更应该关爱父母,不是把尽孝流于表面,趋于形式。
还记得每年春节,不管票有多难买,车上有多挤,总有几亿人要赶着回家和父母团聚吗?
一声问候,一次短暂的相聚,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哪怕只住三天两天,都足以让父母万分欣慰。
孝道于行,父母之爱应有回报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父母健在时,我们当以礼敬之孝之;父母不在时,我们当以礼葬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还一直呵护我们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们都值得去回报。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忙碌不是借口,千万别在孝上欠账。
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之爱如日月星光,寸草之心怎能报答的完?
记得08年汶川地震时,一位年轻的妈妈蜷缩在废墟之中,整个身体被碎石压变了形,却还依旧牢牢守护着身下那一小片空间。
救援人员将她抬出时发现她的身下还躺着她的孩子,目测不过三四个月大小,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依旧安静的睡着。
随行医生准备为孩子检查身体时发现,孩子的被子里有一部手机,手机上是一条早就编辑好的信息:
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份深深的情,一份绵绵的爱,若有来生,万孝难报!
不要再感叹时间都去哪了?有那时间,还不如多给父母尽尽孝心。你的心在哪,你的时间就在哪。
孝就如一杯淡淡的清茶,飘香于我们和父母之间,细细品味方解其中味道。
孝的意义不在于你给予父母多少,而在于你为父母付出多少,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珍惜和父母的每一次相聚时光,尽孝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