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孩子都非常自私,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包括自己的父母。可这是孩子的错吗?当然不是,这与家长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家人就教他骂人,那么他长大之后一定是个满口脏话的不文明的孩子;如果家人教他的是礼仪,那么他长大后一定是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家人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他,当着他的面展示自己的卑微,为了孩子甘愿拜倒在他的脚底,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家人就是卑微的,不值得放在眼里和心中的。
东东8岁了,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关爱备至,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碎了。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着东东到朋友家做客,吃饭的时候,东东将自己碗里的鸡皮夹给了妈妈,饺子皮夹给了爸爸,而自己只吃鸡肉和饺子里面的肉疙瘩。朋友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东东的父母却骄傲地说自己的孩子吃东西比较挑剔、细致,在家里他就这么吃饭。
其实现实生活中像东东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就该得到满足,不用去感恩或者回报,一旦得不到满足,肯定是别人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不值得去考虑的。
这些孩子通常从小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他们的父母以错误的方式爱他们、宠他们,这些自私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有了人格缺陷,导致他们的人生变得失败,因为他们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常常因为得不到某种满足怀恨在心,他们的痛苦往往多于欢乐,怨恨多于感动;还可能由于极端自私和狭隘而变成对社会产生威胁的危险人物。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呢?
1.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
如果孩子有“吃独食”的习惯,这便和家长的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将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都给予孩子,自己却站在一边看着,有时候孩子想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家长,家长却拒绝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独享意识,他们觉得这一切“优待”都是应该的。
2.告诉孩子,分享也是获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意味着失去。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着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相互之间才能宽容、爱护、体贴,才能感觉到温暖和快乐。
3.不能让孩子搞特殊要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的思想,不在家庭之中给孩子搞特殊化。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4.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经常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到各项集体活动之中,亲自带着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义务劳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孩子无私的心理,体会互相帮助的乐趣,感悟合作的重要性,享受无私的快乐。
5.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孩子自私的危害
结合生活实例给孩子讲清楚自私的危害。比如孩子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父母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反之,如果父母不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形成经常拿别人东西的恶习,到时再纠正就很难了。
6.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要做与人分享的好榜样,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即可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好品质的形成。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味地骄纵会毁了孩子,导致孩子成年步入社会之后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一丁点不好,不敢步入社会接受磨炼。父母应该让孩子经历、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磨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