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关于风筝的起源简介稿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9 16:27:52

作者:周 佳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动人景象,早在千余年前就出现于中国大江南北。

眼下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

风筝,是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也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关于风筝的起源,有人认为始于春秋,也有人认为肇于秦汉,而可查证的信史则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军事相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宋代以后,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开始成为一项稳定而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来,风筝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自上世纪60年代建馆之初,中国美术馆就致力于民间美术的收藏、研究与展示工作,收藏有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四川郫县等地的风筝精品近600件,绝大多数出自著名风筝艺人之手。这些作品工艺精湛,彩绘华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文化内涵和浪漫超脱的艺术气质。

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关于风筝的起源简介稿(1)

龙头蜈蚣(风筝)郝德立作

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关于风筝的起源简介稿(2)

五世同堂(风筝)哈亦琦作

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关于风筝的起源简介稿(3)

蝴 蝶(风筝)孟 原作

有关风筝的资料有哪些,关于风筝的起源简介稿(4)

伎乐飞天(风筝)冷世祥作

(图片均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方寸间绘就美好心愿

最初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于空中。宋代画家苏汉臣笔下的《百子嬉春图》中就有婴孩手牵一只素色方形风筝,柔和的色彩、简约的造型衬托出“玩具”的本质,惹人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日臻成熟,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应有尽有。能工巧匠们在满足“放飞”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风筝造型的美观和谐与画面的吉祥寓意,极大地增强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沙燕”是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风筝样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就是根据沙燕风筝所设计的。北京哈氏家族制作的“大沙燕”自清末便誉满京城。哈氏沙燕的造型颇具拟人化效果,肥燕雄壮,象征男性;瘦燕纤细,象征女性;雏燕酷似丰腴稚拙的儿童;比翼燕则代表恩爱的夫妻。每一式沙燕上都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鱼等吉祥图案,赋予风筝美好的寓意。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的《云鹤》将翩翩飞舞的仙鹤绘于祥云之上,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他的另一件作品《五世同堂》,则画有五只火红的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寓示家庭和谐兴旺。沙燕风筝腰部通常装饰有回纹、蕉叶纹、云纹、万字纹、团寿纹等多层吉祥纹样,并以“退晕”的技法进行绘制,增加其放飞后的立体感。

除沙燕外,哈氏家族还擅制各色硬翅、软翅、拍子风筝,如《和合二仙》《福在眼前》《龙凤呈祥》《钟馗》《双喜字》等,设色艳丽,装饰意味极强。1915年,哈氏风筝第二代传承者哈长英凭借《蝴蝶》《蜻蜓》《仙鹤》《花凤》4件风筝,摘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风筝哈”的名声更加响亮。

哈亦琦不仅是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风筝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利用5年时间整理、复制传统哈氏风筝数百种,并以图谱的形式记录下来。2015年,哈亦琦将200份珍贵的风筝图谱,连同其父哈魁明在上世纪50年代制作的《五鱼燕》《彩蝶》等多件原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承载着美好心愿的风筝样式永存后世。

结构中尽显高超技艺

一只风筝若想飞得高、放得远,关键在于结构的设计。艺人们需要掌握各类风筝的结构比例、平弧变化以及材质的性能,在满足复杂造型的同时,要尽量减轻风筝重量,使其易于腾空飞行。

中国美术馆所藏风筝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是郝德立所做的《龙头蜈蚣》。此风筝由一只立体的龙头和30余节象征身躯的“蜈蚣桄”构成,总长达10余米。蜈蚣桄为圆片状,中间横贯一根细竹条。竹条长度为圆片的四五倍,两端还扎有鸡毛以保持平衡。每只蜈蚣桄的质量既要保持左右均衡一致,还要依次递减,放飞时才能呈现“塌腰翘尾”的姿态,扎制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而北京的孟原所做的一组微型仿生风筝,虽不足手掌大小,但比例结构一丝不苟,用极细的丝线牵动,同样能够腾飞。制作这样一只绝巧的风筝,不仅要求作者拥有娴熟的技艺,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丝毫的差池,都会导致重头再来。

冷世祥的作品《伎乐飞天》,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形象绘制于传统瘦沙燕的造型上,使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契合。仔细端详这件风筝,你会发现,其左右结构并不对称。如此大胆的创新,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艺术智慧。

装置上蕴含无限巧思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唐人高骈的这首诗《风筝(一作题风筝寄意)》,描述了装有琴弦的纸鸢在夜风吹拂下,响起了犹如古筝的悦耳之声,“风筝”之名由此得来。

为了增强风筝在放飞过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各地的手工艺人们不断探索创新,为风筝设计安装各种声响装置。天津风筝以造型简洁明快、色彩艳丽、装置精巧独特而闻名。著名艺人唐锦琨所制的《锣鼓燕》不仅可以拆卸折叠,还在骨架上安装带有风轮的锣鼓架。当风筝放飞于空中时,风轮旋转带动拨片拨动鼓槌,击响锣鼓。悦耳之声自天而降,精妙之极。

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最独特的魅力在于通体安装笛哨。“板鹞”也叫“板筝”,为平面结构,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等。笛哨自上而下,由小渐大排布于板鹞正面迎风处,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小型笛哨多用鸡蛋壳、野栗壳、蚕茧、白果核等制作,音色脆亮,绑缚于板鹞的上部和中部;最大的哨子被称为“嗡声”,用葫芦制成,形如木桶,音色低沉浑厚,用线网悬于板鹞下部。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

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十八罗汉》板鹞,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承毅于2007年制作并捐赠。它高1.5米,装有大小各异的笛哨102只,鹞面上绘有体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可以想见,这样一件精美而颇有“分量”的风筝,在一飞冲天之时所带来的宏伟气势。

过去,人们常将放风筝作为一项驱病除疾的民俗活动。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称:“放风筝,最能清目。”眼下,我们不妨趁着春风,寻一处空地,仰头牵起一只精美的风筝,在时跑时行、一张一弛间舒活筋骨,放飞心情。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