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路易·巴斯德 (1822-1895,法国科学家)
撰文 | 李研
居里夫人是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先驱,她不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还是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关于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近乎家喻户晓,而后世也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无论是在钱币上,还是在影视作品中,居里夫人多是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肃端庄的形象出现的。
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和她长期生活的法国都有纸币纪念这位拥有双重国籍的优秀女儿——20000面值的兹罗提(1989年版)和500法郎(1988年版)。如今这两种纸币都已不再流通。(图源:umich.edu)
但这篇文章想要着重讲述的却是鲜为人知的另一幅画面:她一个人开着车在战争前线日夜奔波,指导着十几个战地医疗服务队。道路泥泞、汽车故障频发,她有时甚至需要自己使用千斤顶给汽车换轮胎。
我们可能很难把上面的战时行动与居里夫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这正是她被很多人所忽视的另一个杰出贡献——放射医学的先驱和X-射线诊疗的推广者。
希望捐出诺贝尔奖奖章
故事要从1914年的夏天说起。7月30日这一天,居里夫人盼望已久的镭研究所终于在巴黎全部峻工,她踌躇满志地巡视了新的实验室,思考着新的科研计划。然而,她无法预料一场史无前例的残酷战争正在逼近,并彻底打乱了她的实验安排。
这年6月底,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刺*,这次偶发的不幸事件竟成为了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战争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一天法国也发布了总动员令。
战争起始,德国军队迅速推进,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法国首都巴黎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居里夫人果断将实验室最宝贵的资产——她与丈夫辛苦提炼的1g 镭,密封在一个铅制容器中,用火车运送至战时法国的临时首都波尔多妥善保存。
在安置好她宝贵的实验原料后,她很快回到了位于前线的巴黎。当时,法国确有不少的科研工作者不得不放弃科研,被动员走向战场,但居里夫人作为女性,又是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并没有上战场的义务和迫切,而面对世界大战掀起的血雨腥风,她并不愿意做这场战争的旁观者。
至于居里夫人义无反顾的投入这场战争的初衷,我们也许可以从她1915年1月写给郎之万(Paul Langevin)的信中获得一些线索:
我决心将竭尽所能地效力于我所在的法国,因为当前实在没有办法帮助我那不幸的祖国做些什么……
作为旅法波兰人委员会的积极成员,居里夫人毕生致力于波兰独立解放事业。她对祖国的牵挂,不仅体现我们所熟知的新元素钋(Po)的命名,也体现在这场法国与德国的残酷战争中(德国当时是瓜分波兰的国家之一)。
居里夫人对战争的贡献是不遗余力的。一战刚开始,她就打算捐出她的诺贝尔奖金质奖章以支援战事,但法国国家银行拒绝接受这样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于是她转而用几乎全部诺贝尔奖的奖金买下了战争债券。
然而,居里夫人感觉为战争捐款还远远不够,她还在思考如何用自己所擅长的科学技术服务于这场战争。
拯救生命的“小居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所使用的武器相比19世纪有了重大革新,*伤士兵的不仅有步枪,更有机枪和炮弹。被金属弹片击伤的身体血肉模糊,士兵的致残和死亡率极高。伴随着武器的更新换代,医学也在缓慢进步。自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医生们已经可以通过拍照片就可以探查人体内部,这对探测枪伤和骨折至关重要,但战争爆发时,X射线的在医学上的使用还很有限。法国只有少量X光设备,而且远离战场。很多伤员在转移过程中失去了最好的救治时机。
居里夫人希望将X光机设置在战场前线,这样就可以及时为伤员进行透视检查,以保证外科医生及时而准确的手术。她向陆军部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尽管她做了许多解释,陆军部门仍然感到困难太多——既没有那么多的X光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人员……
居里夫人最初的要求没有得到批准,然而她再次发扬了那种从几公斤沥青中提炼微量镭的百折不挠的劲头,并把目光转向富有的朋友和同事。经过居里夫人多方的呼吁和各方的捐赠,她获得了一些资金和汽车的支持。她又说服法国X光机制造商捐赠仪器以及小型发电机,并在她的主持下把这些设施装配在改装的汽车上。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数量有限的X光机在战场前线之间转移的困难,也使X光机的供电得到保证。1914年底,居里夫人终于拿到了20辆可以开赴前线的带有X光照相器材的医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