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名状之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名状和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20 05:52:14

不可名状之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名状和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1)

《道德经》第十三章

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之人一般都是卑下之人,因此一旦得到了宠爱,就会喜出望外,而失去了宠爱,就会提心吊胆,这就是宠辱若惊。老子认为一个得失心很重的人,他一定是个卑下之人,只有卑下之人才会过外分在意外在的得失,所谓外在的得失不外乎是“名利”,当一个人把“名利”看得比自己生命的一切还重要时,那么他就会成为“名利”的奴隶,“名利”来时则喜,“名利”走时则惊,完全丧失了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尊严。

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那么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老子在此论述了“利己主义者”的忧虑,古今中外无数圣贤、思想家以及哲学家都在争辩的一个命题是“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然而各派有各派的观点,各家有各家的学说,争辩不分伯仲,至今仍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观点,都没有否决人性“利己和自私”的特点。老子认为人性的自私自利都来自于“身”,这个“身”不仅仅是指“身体”,更是在于“自我的观念”,那些利己主义者,之所以整天忧虑有祸患降临,正是因为他们“自我的观念”太强,把自身的得失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整日忧心忡忡,当这些人可以“忘却自我”时,便可以忘却“忧患”。

因此《道德经》译者王弼说:“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王弼认为宠和辱、荣和患本是一体而生,如同硬币的两个面,得到“宠”和“荣”时,就意味着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辱”和“患”,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不可名状之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名状和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2)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看不到的东西,称它为“夷”,听不到的声音,称之为“希”,摸不到的东西,称之为“微”。此章老子重新将“道”的“无形”着重诠释了一番,也与后文《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做了同义类比。老子认为“道”是没有明确的形体,也无法给它加以名状,虽然它超越了“声色名相”,但是它却依然存在于冥冥之中,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因为道并不是用感官去“体会”的,而是用“智慧”去“领悟”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它的上面没有光亮,它的下面也没有阴暗,绵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一切有形的运动最终都会归于抽象的状态,所以它看起来好像没有形状,也没有物体存在,我们称它为“惚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此句中的“无物”并不是指“一无所有”,而是指“抽象存在着的状态”,因此“复归于无物”就可以理解为“回到抽象的状态”,而“无物之象”可以理解为“抽象状态下的现象”。

前不久刚公布的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的黑洞,经过超200名科学家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而成,据说这张照片的冲洗量相当于用了4万人一生的照片,因此这张“黑洞”照片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相信很多人对于“黑洞”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爱因斯坦和霍金理论学说的想象之中,因此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看到的“黑洞”是一个"黑乎乎”的“巨洞”,然而最终的照片却是“红扑扑”的“甜甜圈”,所以足以说明人类想象的局限性,以及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同样如果我们将“道”类比于这张“黑洞”,在它未被拍出“实象”照片之前,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揣摩它的形状,有些人认为“道”就是“老子”,“道”就是“太极图”,或者“道”就是“宗教”,甚至认为“道”是“超自然神力”,所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个“道”都是不同模样的,因此老子无法将它具象化说明,认为它是“惚恍”的,是“绳绳不可名的”,是一个“无物之象”。

此章可与《道德经》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做呼应,同在讲述“道”是不可名状之物,因此老子认为能够把握住“无形之道”的人,可以以此来轻松驾驭现实中具体的事物,可以借此通晓万物运作的规律。

不可名状之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名状和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3)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而又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此章照应于《道德经》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同时也承接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荣,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有道的人啊,他们为人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们警觉戒备,好似防备邻国的进攻,他们恭敬郑重,犹如要去赴宴做客,他们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慢消融,他们敦厚朴实,好像未被雕琢的木材,他们旷达豁然,就如深幽的山谷,他们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老子眼里的有道之士,是“谨慎的”、是“旷达的”,也是“敦厚的”,正如《黄帝内经》中对“黄帝”描述的那样“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凡历史上有道之士,都一定有着过人的品质。

此三章,分别论述了“宠辱荣患”之人、“无物之象”之道以及“微妙玄通”之士,老子在第十三章认为有宠必有辱,有荣必有患,若一个人要做到无所谓“荣辱”,那就必须达到“忘我”的境界;其次老子在第十四章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道”的模样,它无法具象来表达或者描摹,只有用智慧去感悟;最后老子在第十五章将“有道之士”通过七种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分别是“踩着冰过河”、“防备邻国进攻”、“赴宴做客”、“冰冻消融”、“未被雕琢的木材”、“山谷”以及“浊水”,以此来表达“有道之士”所具备的超凡品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