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说起司马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当初在课本上曾出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对小司马光的聪慧印象深刻。但是除此之外对于司马光其实很多人并不熟悉。
司马光并没有像某些“昙花一现”的神童那样长大后就泯灭于众人,长大后的司马光也是成就卓越,他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且在儒家学说上司马光也对儒家经义做了很多开创性的阐释,被朱熹先生将他和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等人合称为北宋的“道学六先生”。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就会觉得既然司马光被称为“道学先生”,那他是不是很刻板迂腐呢?刚开始笔者对他的第一印象其实也是如此,毕竟又是修史又是注释儒家经典,想想这样的司马先生也应该是一位“书呆子”。不过自从读到司马光的一首情词以后,笔者才知道原来他还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能够将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模仿得如此唯美,更能够写出更为奇绝的后一句,简直是颠覆了笔者的认知。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道学六先生”之一的司马光笔下的情词。
《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这首词描绘的是词人对于一位姑娘从初见的惊艳到钟情,再到离别后的追念。上阕描绘的便是酒宴上遇到的跳舞的女子,起首两句描写女子的发型和妆容,紧接着两句则是描写女子轻盈的仪态和动人的舞姿。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女子的样貌,但是在词人这样的描写却侧面烘托勾勒出女子的与众不同,令人对这样美好的女子心生向往。
下阕起首两句则是表达出词人对于女子的感情,见到了还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在这里词人使用了反语。因为见了会惹起无尽的相思,不如无情,这样也就不会陷入这无尽的情思。但是这其实正是说明了词人的无限深情和女子的别样美好,而这两句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相见争如不见”正是化用了李商隐笔下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末两句写的是分别后的对于女子的想念,宴会散场酒也醒的差不多了,诗人无心睡眠在院中散心,此时月已斜斜挂在天边,夜深人静。在这里“月斜”正是说明了夜之深,想来已然是后半夜,在这样幽深安静的夜里,思念却充塞了这片天地。细细品读,“深院月斜人静”可谓将词人那种复杂难以名状的感受描绘得余味悠长,在笔者看来,这一句才是这首词中最精髓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