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背景
首先,可能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物联网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比尔·盖茨在1995年撰写的《未来之路》。比尔·盖茨在描述自己住所的未来发展前景时说:我的房子用木材、玻璃、水泥、石头建成,我的房子也是用芯片和软件建成的;微处理器芯片和存储器的安装,以及控制它们运行的软件,这些都会在最近几年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数百万个家庭。
其次,虽然条形码在20世纪20年代就诞生了,但当RFID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Auto-ID 实验室在1999年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PC标准的基本概念,其核心思想是:1)为每一个产品,而不是每一类产品分配一个唯一的电子标识符-EPC码。2)EPC码可以存储在RFID标签的芯片中。3)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RFID读写器可以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自动采集到EPC码。4)连接在互联网中的服务器可以完成与EPC码对应的产品相关信息的检索。
最后,ITU于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发布了第七份研究报告,术语“物联网”随之广为流程。
2、技术背景
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越来越计算能力的“无处不在”与计算设备的“不可见”。即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广泛部署感知与计算设备,通过这些感知计算设备的互联,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传输与计算,将人、机器、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环境智能。总结起来就是:
1)“感”:多种传感器的协同感知物理世界的状态信息。
2)“联”:连接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各种对象,实现信息交互。
3)“知”:通过对感知信息的智能处理,正确、全面地认识物理世界。
4)“控”:根据正确的认知,确定控制策略,发出指令,指挥执行器处理物理世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