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中的“anda”(即汉语文献中作“安答”、“安达”等),比较频繁出现于《蒙古秘史》《史集》以及《圣武亲征录》、《元史》等文献当中。另外,在蒙古民间文学和民俗中,也能经常看到关于“安答”的描述。
电视剧《成吉思汗》中的幼年铁木真和扎木合
在古代突厥蒙古语词典中,“安答”被解释为“同一了性命的”、“同一了供词的”、“一方面的”、“宾客朋友”等含义;在《蒙古秘史》中,“安答”,旁译为“契友”、“盟誓的伴当(朋友)”;《多桑蒙古史》中,则有“誓与也速该永远友善,即鞑靼人所谓成为按答是矣”等记载。
“结为安答”,仅仅是单纯“拜把子”那么简单吗?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聊聊。
“安答”的内涵最早将“安答”一词纳入到蒙古社会研究,并做出解释的学者,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蒙古学家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
符拉基米尔佐夫,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世界最权威的蒙古学家之一,著有《蒙古的社会制度》等
他认为,“在古代蒙古人中所看到的义兄弟制度,是属于氏族间相互关系的这一范围的。两个人订盟结好,交赠礼物,便成为安答,他们尽管可以有亲近的血缘关系,但通常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的,这是古代蒙古人的习惯。”
他在结合了诸多历史事件记载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安答”的内涵:“两个安答不必要生活在一起,安答只应该相互支援和相互帮助。”
,《成吉思汗传》中文版封面(上海三联书店版)
对于“安答”的内涵,蒙古国学者达·贡古尔认为:
“遵守两姓和睦的义气,是通过姻亲、异姓酋长和首领之间建立友好关系来体现的。把那两个姓氏或个人之间的友好关系,称为安答、‘安答—嘎尔’(做誓)....翻阅史籍,结为‘安答’的人们,是交换贵重物品,立誓并承诺互尽义务的。安答之间,所交换的那些物品称为‘礼物’,诺言称为‘安答嗄尔'或‘誓词””。
在此基础上,他依托众多相关文献史料,作为了概括性表述:
“总之,安答之道,在原始时期,是为了应付大自然与社会的可怕的现象和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统一集体力量的有效措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结盟兄弟关系。”
“到了11—12世纪时,随着氏族的分化解体,‘安答结盟现象’超出了两个姓氏或个义气的关系范围。这样,氏族时期的安答之道的平等关系,只剩下其名称标签。随着草原新生贵族把它利用于吞并对手的纷争当中,安答之道亦逐渐变为基于私有制思想的具有财产、政治性内容的封建主义不平等关系。”